昆明市盘龙区“一院一策”以心换新

改造后的小区路面。盘龙区城市更新改造局供图
最近,住在盘龙区颐欣里小区的张大爷有了一个新爱好——到小区新建的运动设施上晨练。“以前这里是一片空地,有些不自觉的人老是会往这里扔垃圾。”站在太空漫步机上,张大爷说,“前段时间我们小区的改造完成了,这片空地被改造成了运动器材区,我们老年人又多了一个去处。”
张大爷回忆,在年初得知颐欣里小区要进行改造的时候,自己和几个老伙伴还到社区提过意见,“毕竟是住了那么多年的地方,也想让它越变越好。”张大爷说。
盘龙区自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已完成白塔路201号院、47号院、小龙组团,金康园小区、万发里小区、王旗营小区等32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完成改造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涉及20800户,509栋楼。
根据每个老旧小区的具体实际,盘龙区城改局制定“一院一策”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案,重点解决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将一楼公共区域乱占乱用的问题纳入改造提升范围,进行了综合治理。
通过改造,小区破损道路、绿化环境、配套设施、治安防控、消防安全、小区秩序等有效提升,小区公共空间通过清理、拆除、规整后,综合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取得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与此同时,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盘龙区还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了小区管理规章,环境更加宜居。有居民自称过去老房产卖不出去是“包袱”,现在环境好,房价涨了是“抢手货”。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后重新进行了室内装修,提高了居民的居住品质。
当然,除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老旧小区改造既好住又有特色,留得住乡愁?
在盘龙区拓东街道明通巷、东风巷,昆明首个老旧小区微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项目建成。百年老巷华丽变身,无论是这里的居民还是路过的市民,都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
在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东风巷93号院,这个隶属于云南省地矿培训中心宿舍的大院里,建起了“地矿历史微博物馆”。居民主动捐赠出自己的珍藏,经过装裱、归类后,这些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地矿生活用品、奖状、照片在“地矿历史微博物馆”里展出,这里成了小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拓东街道东风巷14号院,小区里年过八旬的热心老党员张祯生管理起了小区里的花卉苗木,一排修剪整齐的红豆杉绿意盎然,各类花卉争奇斗艳,为这个老小区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明通巷71号院的壁画是居民自己画的;在昆明饭店工作的居民为大家做乐器、写书法;工程师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做设计……
在盘龙区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盘龙区城改局提出建立“方案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机制,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内容“菜单”,明确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实现由“为居民端菜”向“由居民点菜”转变。
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高不高,市民说了算;一个小区的居住环境好不好,要从居民那儿找答案。眼看着盘龙区一个个老旧小区正由昔日的“脏乱差”变为如今的“洁净美”,居民出行更方便,回家更安心,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幸福指数也随之增长。(李梦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