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法治中心”筑牢盘龙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屏障

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聘书发放仪式。 盘龙区委政法委供图
盘龙江自北向南穿过昆明城区,河的北端,连着松华坝水库。一个是昆明的母亲河,一个是昆明的水源保护地,重要性不言而喻。水源保护工作一直是盘龙区的重中之重,也是盘龙区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个亮点。
2021年5月,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昆明举行。大会指出,司法是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环境司法保护方面,盘龙区探索出一套“智慧生态法治”模式,全国首创“院校审智共建法治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智慧生态法治中心”,法院和高校联手,共同守护七彩云南的绿水青山。
多项创新引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盘龙区人民法院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面不断探索,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6所高校合作,整合法治资源,建立“院校审智共建法治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院校基层法治共建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法学院的理论优势和法院的实务优势,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2021年7月,盘龙区法院又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成立了“智慧生态法治中心”,从事关国家根本发展的教育层面介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理论强化、实践拓展等方面,为生态环境的持续价值提供延续性和永久性保障。
“智慧生态法治中心”从智慧、生态、法治3个关键着手展开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智慧性”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将法院的司法实务智慧与高校师生的学、研、践智慧充分结合并共享共赢。“生态性”以服务盘龙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形成以生态法学为核心的多学科教研团队,与法院实现无缝衔接,凸显中心的“生态性”亮点。“法治性”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推手,加强社会公众与法院特别是环境资源审判法庭的联系和互动,推动成果社会转化应用,培养公众生态法治意识,引领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法治社会共建。
截至2021年8月,盘龙区法院共审理涉环境刑事案件248件,在水源区内打造的“环境资源·水资源司法保护展示教育中心”成为云南省水资源保护教育基地、云南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及云南省特色法庭首个“文化特色展示中心”。在环境资源审判中,盘龙区法院还进行大胆探索,审理了全国首例因倾倒垃圾渗滤液涉嫌污染环境罪案件、全省首例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案件等多个首案,第一次将修复性司法理念引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案件的审理、第一次在判决主文中判令被告人进行生态修复、发出了第一份环境保护禁止令,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中探索了多个第一。
院校联手守护昆明水源生命线
“智慧生态法治中心”是盘龙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心采取“院校结对、岗位互聘”方式,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5名教师作为环境资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首批专家,盘龙区法院5名法官作为兼职老师,学校利用学科科研优势提供专业培训,增强法官干警业务能力;法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通过模拟法庭开展阳光司法、示范庭审、法律宣讲、专题授课。
院校合作,强化了高校研究成果在案件审判上的辅助作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实现了互鉴互补,同时也共同助力昆明市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
除了教学培训,盘龙区法院还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到法院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工作中,参与“无讼社区”创建,参与实践、调研、宣教和“三下乡”活动。师生们依托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法学、生态环境学科背景,发挥专长,为水源检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法院、高校双方共建案例数据库,以案件为基础,总结案例特色亮点,用于法学专业教学、学习研讨和法治宣传。
法院和高校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学术研究、法治宣传、课程建设、社区调研、乡村振兴等工作,实现法律教学与法治事业双赢,为守护昆明水源生命线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元司法服务保障。
作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所属辖区,盘龙区不断加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用司法的力量筑牢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屏障,盘龙江等5条入滇河道监测断面年均水质100%达标,森林覆盖率从62.78%提升至64.42%,盘龙区也荣获“云南省生态文明区”称号。(辛亚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