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雙江:鄉村旅游促發展 民族團結譜新篇

近年來,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沙河鄉景亢自然村在銀行貸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幫、公益事業共同干、產業發展共同謀、文明村寨共同創“六個共同”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一批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國家AAA級景區”、臨滄市“十佳最美鄉村”。
夯實旅游發展基礎,拓展各民族交往空間
景亢村黨支部利用村子距縣城5公裡的區位優勢、600年建寨史的人文底蘊、傳統農業特征明顯等基礎條件,以“萬名干部規劃家鄉”為抓手,召回3名鄉賢參加群眾會,研究景亢村旅游產業發展。
目標確定后,黨員帶頭,群眾主動拆除圍牆、大門、危舊房,讓庭院增花增綠,建成一家一戶“小公園”,連成村庄“大公園”。2022年以來,全村共出動義務工5400余人次,增花增綠3萬余株,栽種盆景2000余盆﹔垃圾處理從城市延伸到村庄,實現市場化運作和網格化管理,治標治本相結合,實現了無害化衛生戶廁全覆蓋,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提升。本地知名企業入駐景亢,四方游客慕名而來,不斷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提升旅游發展質量,深化各民族文化交融
景亢村黨支部在帶領群眾投工投勞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工程、美麗村庄、綠美智慧現代村等項目,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潑水廣場1000平方米、特色寨門2個、文化室1個、水上舞台1個、傣文化傳習館1個等。
結合傣族文化節慶活動群眾聚集的習俗,採用漢語+傣語“雙語”結合的方式,以文化室、竹藝傳習館、潑水廣場、游客服務中心等為陣地,廣泛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等系列活動,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和諧發展,增強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今,“景亢經驗”成為臨滄市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典型案例。
創新旅游發展業態,增進各民族互嵌共融
景亢村黨支部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機制,採取“支部+人才+回引+農戶”的辦法,強化人才“外引”和“內培”。2022年8月制定出台《景亢村榮譽村民聘任制度》后,聘任7名榮譽村民,成功引進企業落戶本村經營,推動形成了集特產、商貿、美食、康養、娛樂、體驗等多元新業態。
運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成立“雙江景麗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利用村內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以出租的方式經營咖啡屋、茶藝館、竹藝館、陶藝館、特色餐飲等,年租金4.4萬元,每年從經營性收入中分紅7%歸村集體經濟。全村96戶全部加入忙孝馬鈴薯和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帶動社員戶均增收1.2萬元,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2.6萬元。
此外,當地通過轉變經營方式,解決當地用工100多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形成了“引進一個人,跟著一群人,帶動一批人,致富一方人”的發展模式,鄉村旅游紅紅火火,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熊翔、嚴興勇)
來源:雙江縣委組織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