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楚雄

鄉村“三變”迎來幸福“蝶變”

劉怡 丁從凱
2024年04月29日08:23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這幾天,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共和鎮軍屯村村民李建興閑了下來,忙了這麼長時間,除了承包種地的收入外,他還領到一筆去年村裡的年終分紅。孩子讀了書、有了房和車、收入也不錯,對於現在的日子,李建興挺知足。

這幾年,在軍屯村,越來越多的村民過上了像李建興這樣的幸福日子,而這樣的“蝶變”得從幾年前村裡做的幾項改變開始說起。

村民正在採摘蠶豆。

村民正在田間勞作。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改革

2016年,為了照顧家庭,一直在外打工的李建興決定回鄉,流轉土地從事農業種植,從土地裡開出一條“增收路”。但規模化種植需要連片土地,流轉土地時,村裡東一塊、西一塊的閑散地讓李建興有些頭疼。

轉機出現在2021年。這一年,李建興終於從村裡剛成立的眾鑫合作社流轉了八十多畝成片土地,而他也與村裡其他村民一樣有了新身份,成為了村裡眾鑫合作社的股東。

“之前村裡大多數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留守的多是老人孩子,沒人種地,土地撂荒實在太可惜。”2020年,軍屯村委會被列為全國首批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試點,並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成立了眾鑫合作社,作為軍屯村黨總支書記的王天山也被選舉為眾鑫合作社理事長,帶領村民干起來。

村裡600余戶村民將2972畝土地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同時還能以現金、人口入股,成為合作社股東,“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成為現實。

合作社則將土地、資金統籌起來,引進產業項目,以“烤煙/水稻/玉米/其他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種植。李建興不僅成為了合作社的股東,還從合作社流轉了連片土地,發展起規模化種植。

蝶變

“集中連片的土地便於機械化耕種,效率更高了。”作為村裡的種植大戶,李建興成為最早一批享受到村裡改革紅利的人。

隨著合作社的運營發展,合作社注冊了“倉粒寶”品牌,將村內生產的大米等農特產品統一以“倉粒寶”進行銷售。統籌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種植、打造品牌暢通銷售渠道……村裡的土地資源、存量資金和人力資本逐漸被盤活,改革紅利也逐漸惠及更多村民。

2022年,合作社實現了盈利,年底就給村內的2000余名股東分了紅。那一年,李建興除種植收入外,還領到了合作社一筆2000余元的分紅。

撂荒的土地有人種了,入股的村民還有了分紅收入,但種植出來的大米卻還得運到鄰村加工。為了解決運輸和加工成本高問題,2022年,軍屯村用爭取到的500萬元滬滇協作項目資金,建起了1座谷物作業處理中心、1條精米加工生產線和1處800立方米的冷藏保鮮設施。

“有了加工線和保鮮設施,我們合作社產的大米再也不用運到隔壁村加工,之后也可以大規模發展蠶豆等蔬菜種植。”站在村裡剛建成不久的生產線廠房前,王天山講述著未來合作社的計劃:將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小包裝大米、把蔬菜等其他農產品也納入“倉粒寶”品牌銷售……

了解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准農田建設管護,王天山還謀劃著,下一步通過合作社推動村內農田的智能灌溉設施建設,“安裝了水肥一體的智能灌溉設施后,我們之前從‘小田’並為‘大田’的土地,種植生產會更加智能高效。” 王天山眼中滿是憧憬。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