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晉寧:做好"專"字文章 護航基層治理


近年來,昆明市晉寧區福安村黨總支,利用其坐落滇池沿岸、距離昆明城區近、保存有豐富完整的歷史文化資源等三方面獨特優勢,向上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向下充分聽取群眾呼聲並動員群眾參與,通過借智專業團隊、深入挖掘文化、建立專責隊伍、健全專門機制,初步形成了“集體做強、村民富裕,村風文明、文化鮮明”的良好發展格局,“福安治理模式”逐步形成。
民俗活動現場。
晉寧區將福安村作為昆明市“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實驗村來建設和打造,為進一步強化智力支撐,拿出經費專設2名“鄉村CEO”(農村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招聘、企業化管理,主要負責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文旅產業發展和村級集體資產運營管理能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步建立健全周例會、職能職責清單化等機制,推動人才更好發揮作用。
探索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處置盤活、鄉村特色文化傳承保護的機制和舉措,採取與村民簽訂古民居開發合同、村集體集中保護統一開發等措施,堅持清單管理,建立古民居產權轉讓平台和機制,打通社會力量參與古民居保護利用的通道,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村內保存較完整的22所滇中“一顆印”結構樣式傳統民居,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等產業,僅2年時間吸引了來自省內外萬余名游客,通過開辦民宿、餐飲、休閑等方式,帶動集體經濟增收3.3萬元。加大對花燈歌舞、刺繡技藝、舞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啟動古民居文化展示、博物館、高端餐飲、文旅商業“四大功能”的開發工作,收集繡品、剪紙、老物件、老照片等物品百余件。舉行老物件捐贈儀式,開展村民捐贈老物件、老照片等倡議,募捐到生活生產農具、刺繡、老照片、剪紙等86個老物件,組織村內老人講述歷史故事4場次覆蓋120人次,動員村民發揮主體作用的機制不斷健全完善。
福安村老人講歷史故事活動。
實行“一村一警”,由轄區派出所派遣駐村警力聯合村級治安聯防隊開展村內治安管理工作,發揮村級法律顧問“護航人”作用,借助網格員力量,梳理群眾法治需求,定期開展法治宣傳,為村庄管理提供法律意見,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參與疏導化解涉法矛盾糾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推行“片長+段長+戶長”紅色網格三級管理、全員動員模式,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支部書記、組長、黨員為網格責任人,明確工作職責和管理服務事項,形成“點線交織、條塊結合、層級負責”的包保網格化管理格局。
以打造“鄉賢文化、民俗文化、家風家訓、火塘夜話”等功能陣地為主,建設“鄉賢傳習所”,發動群眾參與學習、議事,逐步提升村民素質。成立福安村基層協商議事會,按照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收集整理村民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合理確定並細化協商內容,定期召開“基層協商議事會,鼓勵普通村民為福安村發展建言獻策,讓全體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中。
“過去自己說的話沒人聽也就懶得講,現在有議事會專門記錄並跟進辦理,隻要是對村子有益的事我都會大膽主動地說出來。”有村民表示,開設了“文明講堂”,由總支書記、婦女主任、宣傳委員等宣傳中華傳統文化,講授文明禮儀、移風易俗等知識,引導老百姓愛黨愛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儉持家等。(王永亮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