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架起干群“連心橋”

——曲靖陸良龍海鄉“鄉村夜校”工作紀實

2021年09月28日14:3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為了讓群眾“富口袋”和“富腦袋”同步推進,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龍海鄉創造性地開辦了“揷直路”“接地氣”“有溫度”“聚人氣”的鄉村夜校,由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帶隊,把各站、辦、所裡熟悉農村政策、善做群眾工作、懂得農業科技的干部組成10支宣講小分隊,定期深入到全鄉10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宣傳黨的政策,講好紅色故事,開展技術培訓。截至目前,已舉辦“鄉村夜校”51期,既讓群眾掌握了政策、學到了科技,又讓鄉親們放鬆了身心,增進了感情,在黨群干群之間架起了一座心心相印的“連心橋”。

田間地頭作指導。

基本做法宣傳黨的政策,聚集振興合力。龍海鄉集革命老區、喀斯特地區、高寒冷涼山區為一體。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實施,龍海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龍海鄉雖然整體上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但要實現村民富村庄美、產業旺經濟強的鄉村振興目標,就必須把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黨的正確主張上來,把群眾的目光、步調聚焦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隻有不折不扣地把黨的政策宣傳到位,才能聚集鄉村振興的合力,不斷提振老百姓的精氣神。

“鄉村夜校”在宣傳黨的政策方面主要把握好三個環節:一是從形式上,採取送教上門的辦法,或召開院壩會,或召開田頭會,或召開群眾大會,由鄉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定期深入到各自的挂鉤聯系點,開展時事政策宣傳,把黨的聲音第一時間傳播到群眾中去,讓黨的惠民富民利民政策落地生根。二是從內容上,緊扣黨的“三農”政策,尤其是把目前正在推進的鄉村振興工作進行深入細致地宣傳,既把宏觀的鄉村發展規劃前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群眾面前,讓群眾看得到希望,又把人民群眾在實施鄉村振興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講深講透,讓群眾明白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應該做什麼、如何做。三是從方法上,採取鄉土話、拉家常、對山歌、跳大三弦等互動式的宣傳手段,拉近干部群眾之間的距離,讓村民真真切切地融入到濃濃的現場氛圍之中,避免台上的人講得口干舌燥、台下的人聽得呼呼大睡。

為了把染遍了老區土地的紅色基因重新注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讓當地群眾進一步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鄉村夜校”重點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回味昨天”,充分利用《雨谷協定》簽訂地遺址、小寨邊縱三支隊隊部舊址和朱家壁同志紀念碑等鮮活教材,把當年邊縱三支隊開展宣傳發動、戰斗生活和老百姓踴躍支前的生動故事進行收集、整理,提煉了39個紅色小故事,利用鄉村夜校陣地進行宣傳,讓群眾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二是“看看今天”,從普通人家的吃飯、穿衣、住房、交通以及上學、醫療等方面進行客觀比較,讓群眾找到脫貧攻堅戰役帶來的一躍千年的幸福感覺,進一步培養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三是“展望明天”,通過形象直觀的鄉村規劃藍圖,讓群眾看到美好的未來,敞開胸懷投身到壯麗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去。開展技能培訓,激活發展動能。龍海鄉位於陸良壩子東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中,有著清新的空氣和迷人的綠色,其中樹搭棚、小寨2個村委會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為了把蒼翠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希望的綠色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色寶庫,龍海鄉在全面加大植綠、護綠、愛綠工作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唱好生態戲、打好生態牌。

“鄉村夜校”按照鄉黨委、政府確立的主基調,從鬆露、香椿、雲南參、中藥材、山地蔬菜、烤煙種植和山羊、土雞養殖入手,大規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活動,做到“兩場麥子一齊打”。一方面,採取“打開一扇窗”的辦法,引導群眾轉變經濟發展的思路和視野,將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同龍海鄉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森林植被資源,想方設法作好綠色、生態、無公害這篇大文章,重點書寫好當家產業,真正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高原特色個性化產品,重點解決好“種什麼”“養什麼”的問題。

另一方面,採取“配送金鑰匙”的辦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種植業主要圍繞山地蔬菜、雲南參、中藥材、烤煙等開展技術講座,教會群眾選什麼樣的品種、施什麼樣的肥料、怎樣進行管理等一些關鍵性生產要領﹔養殖業主要圍繞如何利用林地資源開展林下經濟展開來講,教會群眾飼養“走地雞”的訣竅,讓村民掌握養殖黑山羊的奧妙,重點解決“如何種”“如何養”技術性難題。初步成效龍海鄉開辦的“鄉村夜校”,創造性地在干部和群眾之間搭起一個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情與情交融的互動平台,有效解決了基層工作普遍存在的干群聯系不緊密、交流不通暢、溝通不及時、服務不到位的瓶頸難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鄉村夜校”就像一股清澈的涓涓細流,潤澤著老百姓的心田﹔更像在黨群干群中架起了一座“連心橋”,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雨古村黨總支書記保黑倮感慨地說:“過去,每逢重點工作,鄉上就及時召開會議進行安排和部署,光靠幾個村干部單打獨斗,難免會出現‘話傳話’‘空對空’的現象發生,以致好多工作難於落到實處。自從開辦‘鄉村夜校’后,鄉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變了,行事風格也隨之改變,鄉上挂鉤領導經常會帶隊‘一杆子插到底’,將黨員、村組干部和廣大村民集中起來,通過‘鄉村夜校’這個平台,或者搞一場接地氣的政策宣講,或者弄一場聽得懂的科技培訓,或者是組織一台自娛自樂廣場舞晚會,許多工作就能在輕鬆的氣氛中得到落實,很多問題就能在情感的融合下及時解決,加快了推進工作的速度和力度,減輕了村組干部工作的難度。”

鄉村夜校話發展。

“鄉村夜校”就像一塊“磨刀石”,對基層干部、尤其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干部鍛煉和成長取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龍海鄉林業站站長張志國說:“原來,我們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名林業干部,隻要把植樹造林、護林防火本職工作干好就行。現在看來,傳統的慣性思維行不通了,以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套路也過時了。我作為‘鄉村夜校’宣講小分隊成員,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雖然是一名鄉林業干部,除了要掌握林業相關知識外,還必須掌握黨的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政策,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當地的社情民意,知曉群眾的所需所盼,學會做深入細致的群眾思想工作,真正成為基層工作的‘萬金油’‘多面手’。否則,遇到咨詢政策解釋不了,遇到矛盾問題解決不了,個人鬧笑話事小,影響到整體工作就無法交代。”

“鄉村夜校”自從開辦至今,一直受到鄉親們的信任和擁護。通過一場又一場的科技培訓,群眾的綠色、生態意識日益濃烈,鄉黨委政府謀篇布局的“一香一臭、一黑一白、一綠一黃、一山一土”幾篇大文章也已逐漸變為現實。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証的10萬多株香椿越來越香,產品通過網上銷往到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8000多畝雲南參(臭參)真正成為龍海鄉的特色名片,今年有望實現產值5600余萬元﹔隱藏於密林之中的山珍鬆露得到了良好的休養和保護,年產量將突破9噸,產值可達700余萬元﹔生長於林間綠蔭中的2000畝雲木香、桔梗、當歸等優質中藥材長勢喜人,產值有望達到1600余萬元﹔計劃種植的2.1萬畝綠色、生態、無污染的山地蔬菜,目前已著手撒播﹔30000畝優質烤煙正在收購,預計可實現產值1.27億元﹔“吃百樣草,喝山泉水”的2.6萬隻優質黑山羊,能為群眾增收4000余萬元﹔天天吃包谷、捉虫子、行走於林間的10多萬羽土雞,可為群眾增收1500余萬元。(顧貴明、陶珊、梁啟俊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