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潮涌浪高天地闊 保山市改革開放成效綜述

2021年09月10日16:58 | 來源:保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潮涌浪高天地闊

孫 亮 攝

初秋,隆陽區漢庄鎮諸葛堰清波碧水、魚兒歡躍,眾人放飛了心情。施甸縣姚關鎮3000畝荷花競相開放,靠荷塘經濟享上了生態福利,鼓足了錢袋子的村民臉上笑意盈盈。騰沖市曲石旅游度假小區馬鞭草花海中,游客正在賞花觀景。依托鬆山抗戰遺址,走“農業+旅游”路子的龍陵縣臘勐鎮,640畝百香果吸引著游客前來採摘。昌寧縣勐統鎮13000畝水稻綠浪滔滔、長勢喜人……保山大地處處綠意盎然,生機蓬勃,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才剛剛收獲,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又在徐徐展開,保山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保山市堅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創新創業要活力、向特色優勢要競爭力,持續推進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堅、開放再提升、環境再優化,不斷激發和催生出發展新活力,為保山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觀大勢

謀發展全局

一座園區,從一片雜草叢生的低丘緩坡崛起,成為拉動保山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這座園區,通過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成為保山投資創業的“窪地”和產業發展的“高地”。保山工貿園區,一個因整合資源而打造起來的聚集平台,是保山市近幾年來改革開放的縮影,它的建設和發展與全市改革開放所走的每一步路,所取得的每一項成果密不可分。

2016年,針對工業經濟小、弱、散的市情,保山市開創縣(市、區)與保山工貿園區共建“園中園”模式,著力破解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產業服務等配套難問題,降低配套成本、提高承載能力,推動工業聚集化發展。其發展思路是:保山工貿園區管委會統一征地、統一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統一入園企業標准。對於“園中園”所涉及的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佔補平衡指標由各縣(市、區)自行解決。對入駐“園中園”的企業所產生的稅費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各項發展指標、考核指標歸屬各縣(市、區)。2017年1月,市委《關於創新園區管理機制的意見》則具體規定:各園區要創新運營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投資機制、創新企業發展機制等,為園區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資金保障、工作保障、政策保障等。

這些創新措施一經出台,保山“園中園”形成了“五馬競爭,生動活潑”的局面,產生了競爭效應、飛地效應、聚集效應。“園中園”迅速聚集輕紡、電子信息及大數據、硅基、裝備制造、生物資源加工五大產業集群。[下轉二版]

目前已經成功引入山東恆豐、西安隆基、通威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園區被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10個千億級產業園區之一,實現了“5+1>6”的聚集效應。園區發展模式的創新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並推動著保山市的改革全面向縱深推進。

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安排部署,保山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任務,在全面承接中央、省委改革決策部署的基礎上,始終聚焦工業基礎薄弱、農業低端低效、旅游業“滿天星星沒有月亮”、中心城市發展滯后等制約保山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按照“一條路子、兩個前列、三城定位、四化發展、五馬競爭”的發展思路,先后謀劃和推進“一線兩園”、“兩個走在前列”、水電硅材一體化、肉牛產業發展、滇西輻射中心、滇西工業重鎮、鄉村振興示范區、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兩區一地”、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為保山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委深改委結合實際安排10個領域改革台賬任務1374項,有效落實1023項,任務完成率達100%。

目前已經成功引入山東恆豐、西安隆基、通威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園區被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10個千億級產業園區之一,實現了“5+1>6”的聚集效應。園區發展模式的創新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並推動著保山市的改革全面向縱深推進。

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安排部署,保山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任務,在全面承接中央、省委改革決策部署的基礎上,始終聚焦工業基礎薄弱、農業低端低效、旅游業“滿天星星沒有月亮”、中心城市發展滯后等制約保山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按照“一條路子、兩個前列、三城定位、四化發展、五馬競爭”的發展思路,先后謀劃和推進“一線兩園”“兩個走在前列”、水電硅材一體化、肉牛產業發展、滇西輻射中心、滇西工業重鎮、鄉村振興示范區、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兩區一地”、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為保山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委深改委結合實際安排10個領域改革台賬任務1374項,有效落實1023項,任務完成率達100%。

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改革任務,讓改革解決問題、推進發展、造福群眾,成為保山市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求奮進

奏改革強音

發展有難題,改革出實招。近年來,保山市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准確把握中央、省委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斷深化改革實踐,推出改革舉措,提升改革效能,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體制機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保山市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關鍵性改革實現了多點突破,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任務,實現了機構限額和各類編制總量“兩個不突破”的目標。在經濟體制方面,保山市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截至去年10月,共調整市級行政權力事項265項,公共服務事項94項,審批服務事項進一步精減規范﹔網上辦理深度不斷拓展,“網上可辦率”達98.69%,全程網辦率44.13%,95%以上的事項辦理實現群眾“最多跑一次”,“互聯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一部手機辦事通”向“手機移動辦公”拓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政務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24小時“不打烊”﹔“放管服”改革經驗在全省進行交流。通過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國資國企、財稅金融、集體產權等領域改革,企業管理更科學,運營更高效,發展更具活力。此外,保山市在加強基層黨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旅游行業綜合整治、脫貧攻堅領域、治理能力提升、特殊群體關愛、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方面開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改革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保山被命名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騰沖政務服務模式成為全國典型,昌寧被評為“全國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縣”。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秉持這一理念,保山市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社會體制、生態文明改革,持續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探索實施處理好“六種關系”、堅持好“七個拓展”、實施好“八大先行點”的“六七八”模式,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突破開放發展障礙,推動境內園區和境外園區聯動發展,構建“一線兩園”開放格局,使保山市成為全省首個建設境外園區的州市。保山市被確定為城市醫聯體試點、騰沖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村規民約》入選《民政部全國優秀村規民約匯編》、施甸被列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山邑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作為全省唯一入選中組部優秀案例選編等,是保山市勇於探路子,積極作示范的改革精神的具體體現。

闖路子

辟開放新局

改革與開放總是相生相伴,改革是開放的條件,開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力。在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資機制、融資體系的創新上發力,持續推進的“放管服”改革,為保山市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深入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的雙向開放蓄積了能量,增強了動力。

近幾年來,保山市緊盯北京、上海、西安、四川、河北、浙江、廣東等大企業大集團重點聚集區域,通過“一把手”招商常態化的高位推動,加大園區招商項目策劃包裝,加大招商項目服務力度,西安隆基、四川通威、四川世外鄉村、上海新城控股、上海東方希望、上海鵬欣集團等大企業的重大項目相繼落戶保山。同時,保山市放眼世界,努力擴大保山國際“朋友圈”。通過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友好平台,加強了對外友好往來和交流合作,在全面展示保山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同時,也為保山市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打下了基礎。幾年來,市、縣(市、區)、園區“一把手”赴美國、以色列、澳大利亞、墨西哥、德國、西班牙等國招商引資,成功引進澳大利亞科思達現代化藍莓種植科技示范基地項目、墨西哥Global Frut公司萬畝牛油果種植加工項目、馬來西亞HUAN TECK POH石斛種植加工銷售項目等。5年來,全市累計引進市外實際到位資金4682.91億元,年均增長23.2%﹔實際利用外資8227萬美元﹔新簽約項目共416個,總協議投資3925.8億元。如期圓滿完成了保山市“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從改革與創新中“誕生”的“園中園”在對外開放中繼續一路領跑。2017年,保山市把“園中園”作為境內的產業集聚重要載體和平台,在緬甸曼德勒和密支那設立境外工業園區,以保山到緬甸的交通網絡為連接線,推動境內的園區(保山產業園、騰沖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境外的園區(緬甸曼德勒保山繆達經貿合作區、保山密支那經濟開發區)聯動發展,構建“一線兩園”開放格局。據悉,曼德勒繆達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項目規劃總用地1905畝,現已取得《企業境外投資証書》和《境外投資備案証》,獲得緬甸投資委員會的投資許可証。其中,先期實施項目佔地面積約551畝,總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目前已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3億元。簽訂入園協議9戶,保山龍源鞋業有限公司已投產,內外聯動發展平台正在逐步形成。(王曼華)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