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雲南姚安:學史力行見行見效

2021年08月26日19:2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開展黨史學習,重在力行、貴在力行。雲南省楚雄市姚安縣緊扣為人民謀福祉這一初心使命,聚焦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察民情、訪民意、解民憂,把“我為群眾辦實事”真切地寫在荷城大地上。

寬敞的市政道路。姚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身體力行,拿出真抓的狠勁

6月21日17時許,姚安官屯境內遭遇十年不遇的單點性強降雨,短時降雨量超過41.6毫米,導致官屯、馬游、葡萄、三角、黃泥塘5個村4280戶大面積停電,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全體干部職工聞令而動,成立應急小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群等方式積極了解電網、設備和人員受災情況,及時向群眾發布故障停電信息。應急小組通過初步故障排查、預判,快速鎖定故障點,積極與調度部門溝通協調,採取試供、轉供等迅速復電措施,15分鐘后,馬游、葡萄、三角、黃泥塘4個村委會3164戶恢復了正常用電,受損嚴重的官屯社區也於21:17分全面恢復了用電。

“面對疾風驟雨,大家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為大家,運維人員冒雨涉水搶修,一張張認真負責的面孔,一個個深夜作戰的身影,無不讓人動容,同時也展現了在急難險重面前的企業擔當。”官屯鎮副鎮長周麗英如是說。

在廣大黨員、企業盡顯擔當的同時,縣級各部門、各村(社區)也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連日來,棟川鎮北街社區內的露天水渠一直是居民們的煩心事,露天水渠積存了不少淤泥、垃圾和雜草,冒出的氣味更是讓居民苦不堪言。

“為解決長期困擾周邊居民的‘老大難’問題,我們組織人員實地勘察,征集多方意見,對整條河道進行全面清理,對200米左右的溝渠加蓋蓋板。通過項目的實施,再也看不到露天的臭水渠、聞不到散發的臭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平坦的小道。”北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呂建榮對此感觸頗深。

在蜻蛉河清淤項目四標段施工現場,挖掘機正在緊張施工。遠處,工人們在挖掘機清理過的河道內鏟除雜草、撿白色垃圾。據該標段負責人王建勇介紹:“施工隊剛入場時,河道淤積嚴重,垃圾較多,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基於這一情況,姚安縣水務局組織工作人員多次到施工現場幫他們想辦法、出主意,使得整個項目有序推進。

據悉,該項目工程主要涉及河堤亂堆、亂佔、亂圍、亂倒、亂挖以及蜻蛉河流域57.64公裡的河道清淤整治,項目完工驗收后已交由各責任包保單位及鄉鎮進行長效保潔。同時,出台了《姚安縣蜻蛉河包保管理工作目標責任》,對包保單位常態化開展清淤、疏浚、保潔等工作作了具體的明確。

宣傳動員提高群眾參與度。姚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事無巨細,拿出善抓的巧勁

近年來,姚安縣想辦法、出實招破解人居環境治理的窘境。

在草海村委會的民族議事廳裡,彝、漢、白、傈僳、傣等9個民族代表聚齊一堂,在一個多小時裡,大家就環境治理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協商表決后,拿出措施並加以實施。

“村民以前大多生活在山區,剛搬進來的時候還不適應社區式生活,大多人垃圾隨手扔,村口路口、房前屋后,隻要有空地就扔。”村民張晉功回憶道,那時全村一天要產生兩噸多垃圾,很快就形成“垃圾圍村”的問題。

草海彝村是專門為安置大姚縣、姚安縣偏遠山區貧困受災群眾而建的,聚居著9個民族四百多戶2000多人,是光祿鎮彝族傳統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行政村。“剛搬進來時,村民們連左腳舞都跳不到一個調子上,更不要談發展了。”楊有光說:“村黨總支研究后決定,將改變的‘第一刀’指向了村容村貌建設。”針對難點堵點痛點,草海村建起民族議事廳,成立由9個民族代表為成員的村民議事小組,架起黨群同心同向的橋梁。

村裡村外,不見垃圾﹔房前屋后,見縫插綠﹔廁所污水,一並治理﹔清潔家園,人人出力……如今的彝村,環境美了,日子也更加的富足,2020年末,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2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6萬元。

不僅如此,姚安縣還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一項重大工程來抓,兩年來共爭取補助資金900多萬元,實施了15個小區的改造,有效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

每天下午6點以后,小區居民陸續來到公共文化活動中心聊天、下棋、打乒乓球……度過一天中最悠閑的時光。小區居民李樹明說:“改造后下水道堵塞問題解決了,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我們住著也舒心。”

“以前的小區,由於停車位較少,小區住戶車子通常要停到較遠的地方,加上小區設施設備陳舊,功能配套不全、環境‘臟亂差’,給小區居民出行及生產生活造成了困擾,通過改造,小區舊貌換新顏。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步伐,今年計劃改造5個6棟88戶,改造9494平方米。”姚安縣住建局副局長段海洪信心滿滿。

除了村容村貌的改變,走在適中鄉的村村寨寨,曾經由一個坑、兩塊板、三尺牆組成的旱廁已經不見了蹤影,通過“廁所革命”,村民李秀蘭家的廁所煥然一新,潔白的沖便器、干淨的瓷磚,一家人終於告別了虫蠅亂飛、臭氣熏天的旱廁。

小廁所也關系著大民生,姚安縣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把民生“小事”做實。目前,全縣共建成投入使用無害化公廁226個,改造無害化戶廁13931個,衛生戶廁21795個,聘用村庄保潔員698名加強日常保潔,全部自然村開展了垃圾清運收費制度,覆蓋率100%。

據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徐海元介紹:“下一步,將全面開展以清理農村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糞污、改造農村廁所及‘三清一改一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著力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這一幕幕正是姚安縣改善人居環境增強群眾獲得感的生動寫照……

垃圾不亂扔、焚燒爐子來幫忙。姚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扶殘濟困,拿出常抓的實勁

“喂,你好!我是在上海開展消費協作的雲品某公司,我想為你們捐款……”最近,來姚安挂職的上海援滇干部經常接到類似的電話。

如何幫助最特殊的群體鞏固脫貧成果,一直是援滇干部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姚安縣成立了助殘基金。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海某愛心企業在內的10余家企業積極響應,募集近30余萬元資金,針對殘疾人的迫切需求,先后開展了特困殘疾人免費康復訓練、重度殘疾人家庭護理等6批次資助幫扶,受益殘疾人近100人。

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和康復訓練下,朱彩珍可以下床行動自如了。其丈夫李國棟對此有說不完的幸福感:“我做夢都想不到老伴還能康復走路,更想不到我們還能來樂養中心享福,我們越來越開心。”

目前,殘疾人居家托養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累計上門為殘疾人服務二千五百多次,服務總時長超過5000多小時,送出價值100元以上生活日用品2570份,為500多人過生日並送上生日禮物,上半年來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250.1萬元,全縣對因病因災等陷入困難的人員發放臨時救助531人101.16萬元,營造了扶殘濟困的良好氛圍。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姚安縣廣大干部職工通過“一部手機治理通”處辦各類民生事項76834件,審核辦結率達99.76%,黨員干部開列個人為民辦事事項清單14987件,已辦結11246余件,群眾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逐一解決。

大家紛紛表示,將始終聚焦經濟與社會民生事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切實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始終抓好落實。(李海瑞 姚安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