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昌寧:團結奮進一條心 共譜茶鄉新篇章

2021年04月21日17:02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團結奮進一條心 共譜茶鄉新篇章

  昌寧縣地處大理、臨滄、保山三州市結合部,國土面積3888平方公裡,其中山區面積佔97%,轄9鎮4鄉、79個村45個社區,總人口355754人,有漢、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8個世居民族,有少數民族人口42475人,佔總人口的12%﹔有3個民族鄉、5個散雜居鄉鎮、17個民族村。

  近年來,昌寧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兩大主題,結合實際聚焦民生保障、聚焦綜合治理、聚焦文化交融、聚焦示范創建,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聚焦民生保障 夯實團結進步的基礎

  昌寧縣委、縣政府圍繞“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建設與扶貧開發“雙融合、雙促進”,結合少數民族政策和項目,舉全縣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全力以赴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証脫貧質量,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少數民族群眾與其他民族一道徹底告別絕對貧困,實現整族脫貧。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脫貧攻堅資金70.3億元。重點圍繞住房保障、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村寨環境、勞動者素質、文化保護等工程,實施了一大批道路、水利、住房、教育、文化、電力、通信、網絡等項目。先后榮獲“雲南省跨越發展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全國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雲南省美麗縣城”“全省扶貧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累計實現88508名貧困人口脫貧、62個貧困村出列,2018年在全市率先實現脫貧摘帽。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2835元和12063元,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鑄牢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

  聚焦綜合治理 構建團結進步新環境

  國家社會穩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昌寧縣著眼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積極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昌寧樣板”。開展社會治理創新試點。田園鎮建立“報到支部,服務有我”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探索“主人式治理+協商式治理+服務式治理”的“三治融合”新路徑,全力打造全縣城市社會治理的文明小區樣板。漭水鎮以“五組一聯”模式,做到市域社會治理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耈街鄉依托“黨建+基層社會治理”,在全縣率先打造山區“平安鄉村”“智慧鄉鎮”,整鄉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實現公安機關和綜治中心視頻資源互聯互通,綜治中心與“雪亮工程”一體化建設、實體化運行、實戰化運作。柯街鎮華僑社區以服務歸僑僑眷、改善民生、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為主線,推進“平安僑鄉”建設。住建部門在全市率先進行“智慧小區”建設,根治公租房、廉租房管理難的頑疾,做到物防、技防、人防的有機結合,協同共治,實現財政收入和規范管理雙提升﹔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依托13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124個村(社區)為民服務站,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發揮綜治中心情報收集,分析研制,匯總上報、下達指令,督辦檢查等實戰平台作用﹔啟動“平安鄉村”建設。運用市場化手段,發動社會力量,鼓勵機關單位、鄉鎮、村(社區)、群眾自行安裝電子監控攝像頭,加大聯網應用力度,擴大電子防控系統覆蓋面。通過努力,實現了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良性互促。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基地”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各民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國民意識、國防意識、國門意識、國土意識得到了大幅提高。

  聚焦多元文化 鑄牢命運共同體意識

  昌寧縣於1933年由永昌(今隆陽區)和順寧(今鳳慶縣)析置設縣,兩縣各取一字而得名,蘊含昌盛安寧之意,轄區歷史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銅文化時期。特別是大甸山出土的286件(套)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等隨葬品,是昌寧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証。昌寧縣歷來重視文化發展、支持文化建設、注重文化應用。圍繞8個世居少數民族,以山水資源、茶泉資源、非遺資源等為基礎的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田園文化、青銅文化、茶鄉文化、生態文化“3+5”文化脈絡逐步顯現。“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開齋節”,傣族孔雀舞,傣族三弦制作、苗族刺繡、歌舞《苗女嫁衣》《天地霓裳》、快板《昌寧贊》、舞蹈《鼓韻》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昌寧“滇紅”傳統工藝、昌寧土法造紙、更戛酸肉、更戛老街麥芽糖、卡斯大塘竹編、苗族孝牛、布朗族史詩《神刀》、昌寧洞經、珠街臘羅巴民歌、苗族蘆笙舞(箐雞擺尾)等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出新。大甸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書館、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昌寧苗族服飾》入選國家圖書館《國圖公開課》,“珠街彝族嗩吶樂”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個民族鄉培養了40余名鄉土文化人才,其中,非物質文化傳承人32人,國家級1人,省級4人,市級27人,昌寧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優勢為各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聚焦示范創建 提升團結進步新境界

  昌寧縣高度重視創建工作,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高位推動,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機構,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目標任務列入全縣10項重點工作督查事項,建立健全創建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一個總體方案加11個單項牽頭方案的“1+11”創建標准。全縣有26個單位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5個單位被命名為保山市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完成39個單位第一批縣級命名﹔珠街鄉、昌寧縣人武部被評為雲南省民族團結模范集體。通過示范創建,昌寧縣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已融入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