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之歌流淌明光河

2020年08月13日15:57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振興之歌流淌明光河

  騰沖市明光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一河兩岸”的獨特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以明光河為主線,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串起豐富多元的產業鏈,鋪繡出富民強鎮的產業帶。

  明光河發源於高黎貢山山脈的河頭山,自北向南貫穿明光壩子,全長72千米,流域面積698平方千米,灌溉面積26789畝,佔全鎮水田的85%。沿著明光河一路走來,萬畝青翠欲滴的高山烏龍茶、數千畝含苞待放的萬壽菊、萬畝價值連城的中草藥,以及新崛起的荷蘭豆、青花椒、金銀花……

  上游:雲端上的“青山”

  “作為自治社區第一批試種烏龍茶的茶農,又是村級產業致富帶頭人,多年來,發展產業實屬不易。烏龍茶產業從剛開始的群眾擔心、質疑到現在發展成為社區的支柱產業,得益於明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肥沃的土地。好山好水出好茶,自治社區種植的烏龍茶口感醇厚、香氣芬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和認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9118元增至2019年的12516元,離不開烏龍茶產業的帶動,群眾收入增加了,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守邊固邊更加自覺,邊境社會一派繁榮與穩定。”在茶園採茶的茶農麻文旺笑著說。

  2004年以來,自治社區引進雲南極邊茶業公司,先在烏龍壩規劃300畝作為公司基地,在種植、加工、產品、市場營銷取得突破后,率先建立“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訂單”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百分之百的“訂單農業”,開啟了騰沖訂單農業扶貧工作的先河,破解了自治“好山好水無特產、廣種薄收貧困多”的困境,打造出一條“黨建帶動產業發展規模化,訂單農業常態化,品牌打造特色化,農民增收長效化”的發展路子。

  中游:富民強村的“寶貝”

  沙河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朝永說:“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我帶領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從零星種植重樓、三七等發展庭院經濟開始,一點點探索和培育,到現在規模種植羊肚菌、姬鬆茸,既解決了群眾就近就地務工的就業難問題,又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特別是對於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充分激發內生動力,持續鞏固了脫貧成效。下一步,社區還將繼續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花心思,在明光河畔產業帶中填充沙河特色,共同實現產業興旺的宏偉目標。”

  鬆園社區村民周慶武說:“在村委會的號召下,我種植了15畝姬鬆茸,姬鬆茸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每畝大約有2萬元的收入。同時,我還幫扶了本地2戶貧困戶,帶動了10余人就業,也算是為家鄉發展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下游:多元繁榮的“共同體”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時下的明光川尾,萬壽菊、金銀花等各類產業之花競相開放,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據該鎮黨委書記劉建章介紹,今年他們結合雲岩寺A級景區創建工作,在雲岩寺腳發展種植了120畝萬壽菊。未來在持續做好“水文章”鞏固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還將念好“山字經”,以雲岩寺文化和田園風光為載體,打造集產業、文化、旅游、集鎮為一體的2A級景區,將文化旅游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呈現產業發展與文化旅游齊發展、同邁進的“雙贏”良好局面。

  站在明光河畔,眺望不遠處的東山社區,看著微風中隨風搖曳的紅花油茶,聽著榨油廠傳來的機器轟鳴聲,想著那一條條產業發展鏈條下帶來的都將是一個個富裕、幸福的新時代的農村“小康”家庭,讓人感到充實而欣慰。(伯年龍)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