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龍陵“生態銀行”紅利鼓脹農民“錢袋”

2020年08月11日16:40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龍陵“生態銀行”紅利鼓脹農民“錢袋”

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以轉型發展為抓手,確立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產業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實現綠化與產業同步,生態與效益並行,探索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走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之路,青山變“銀行”,百姓獲真“金”,鼓脹了農民“錢袋”。

該縣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三大生態綠色產業,即突出“特色+綠色”,催生“精品農業”﹔打造“綠色長廊”,做大“觀光農業”﹔致力於持續發展,培育“循環農業”。按照“圍繞龍頭、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連片開發”的思路,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先后流轉土地8.01萬畝,建立各種農(林)產品種養基地50多處,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6戶,涉農專業合作社467個,家庭農場44戶,民營中小微企業1.35萬戶,擔綱發展生態綠色產業,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全縣石斛種植面積2.25萬畝、褚橙1萬余畝、核桃51.3萬畝、中藥材2萬余畝、蜜蜂(土蜂、黃蜂)2萬余巢,產業貢獻率正在釋放出來。去年實現農業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6%。

為了提高生態產業的附加值,龍陵縣積極探索引導農民創建“生態銀行”,有兩種創建模式,即:一種是依托龍頭企業(大戶),引導農民把土地、林地資源流轉給龍頭企業存入“生態銀行”(企業的種養殖基地),將資源變為資本再變現分紅,通過入股分紅、租金、佣金(打工)等方式獲取紅利﹔另一種是個體“生態銀行”,農民通過在自留山植樹種果、改造低質林,發展林下經濟等,增加“生態銀行”存款余額獲取利息,有了一本生態銀行“增值卡”。不少農民通過把土(林)地存入(流轉)給“生態銀行”(企業、大戶)成為土(林)地流轉得租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基地務工得薪金、生產經營得現金的“四金”農民。

勐糯鎮田坡社區“兩委”積極引導村民把土地存進“生態銀行”,帶動農業轉型升級產業化發展。2014年10月,將395戶村民的10238畝土地流轉存入(流轉)給雲南恆冠泰達農業發展公司,通過“生態銀行”平台,零散化的土(林)地資源得到整合、保護和提升。種植褚橙1萬余畝,建成育苗基地1個、有機肥廠1個,2019年產果8000噸,創產值5000萬元。已吸收1000余名農民到基地務工,探索出“一租二包三分紅”機制,走出了一條土地流轉、就業務工、產業反哺、集體經濟創收四份收入的“褚橙模式”。

“俗話說‘積谷防飢,養兒防老。我是種樹養老,這片核桃每年有幾萬塊錢的收入。”10年前,年過五十的碧寨鄉三家村村民楊正亮把100多棵核桃幼苗存入(種植)自家的“生態銀行”(自留山),5年挂果后,葉子變票子年年有利息,過上了好日子。村黨總支書記楊世金介紹,三家村有村民544戶2036人,核桃種植面積達7500畝,人均3.5畝,投產面積4600余畝,去年產干核桃120余噸,實現產值150萬余元,群眾收入主要靠核桃,每戶村民都有一張生態銀行(核桃)“增值卡”。2018年,全村2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核桃產業功不可沒。

森林覆蓋率達90%的象達鎮勐蚌村,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生態銀行”,引進3戶龍頭企業種植車厘子1500畝、建成年產虹鱒魚150噸的養殖場1個、存欄栗果豬300余頭的養殖場1個,扶持“四小”企業60余戶發展生態“小銀行”,共吸納“儲戶”(村民)390余戶,以土地流轉、山林入股、投資投勞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生態銀行,發展種養加產業,拓寬了增收路子。村民莫國仁將120余畝次生林流轉給車厘子種植基地有了一張生態銀行的“定期存折”,按期領取利息(地租)﹔在自留山上種植附子、黃精、重樓等中藥材8畝,養殖蜜蜂31巢(箱),又有了一張“活期存折”,每年獲取生態紅利10多萬元,過上了好日子。

生態經濟紅紅火火,生態銀行紅利滾滾,森林資源正在變現,人居環境得以改善……龍陵的綠色發展,給當地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福利”,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雷 華)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