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让“一件事”办得又快又暖心
“以前办理二手房过户,在房管所、税务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之间来回跑是日常。现在只需要到一个窗口交材料,连水、电、气都能同步过户了!”在云南省昭通市政务服务大厅,刚接过不动产权证书的王先生,语气里满是惊喜。
冬日的阳光洒进昭通市政务服务大厅,昔日分隔的窗口已被开放的“围坐式”服务台取代。这项以“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为核心的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市民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申请材料从35份“瘦身”至10份,跑动次数由7次缩减至1次,办理时限也压缩至4到7个工作日,便民服务全面提速。
近年来,昭通市依托国家政策指引,秉持“如我来办”理念,全力打造“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成本最小化”的政务服务新生态,让“一件事”办得又快又暖,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升温。

昭通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优化系统建设 跑出“昭通速度”
“‘一站式’办理,今年的教师资格证认定太省心。”刚办理完教师资格证认定,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小学教师李云立马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此前,教师资格证认定不仅需在网上申报,还需多次往返政务服务中心与体检医院提交材料,存在来回跑动多、体检效率低、办理周期长等堵点。
为疏通高频事项办理流程,鲁甸县政务服务管理局、教体局、卫健局、中医院召开联席会议,大家拿着办事流程表逐环节“挑刺”,很快锁定了3个“卡脖子”的冗余环节和5类重复材料。
改革的“第一刀”,先“砍”向了繁琐的流程。
通过流程重构精简冗余环节,鲁甸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将原有“网上报名—现场认定—体检—领取体检结果—提交证件”的分散流程,优化为“网上报名—‘体检+受理+认定’同步办理”2个核心流程,将线下6个独立事项整合打包为“教师资格认定一件事”,实现业务“打包办”。
另一方面,在鲁甸县中医院试点设立“教资认定审核专窗”,明确“医院即窗口、体检即受理”工作要求,申请人仅需携带户口本原件复印件、证件照即可在体检现场同步完成材料核验与认定,服务半径缩短80%,终结“体检跑医院、认定跑政务”的分散办事模式。
同时,当地还通过“延时服务+错峰分流”双措并举,合理划分群众日常就诊与教资体检时段;证件制作完成后,针对不便到现场领取的申请人,主动提供免费邮寄服务,实现“体检即完成申报、全程无需额外跑腿”的无感化办理体验。
截至目前,鲁甸县已办完两批共330余件教资认定业务,办事环节减少了75%,申请材料精简50%,审批时限提速65%,曾经的“低效麻烦事”,如今成了群众口中的“省心便捷事”。
“群众办事最怕‘来回跑’,我们就得把分散的流程‘拧成一股绳’。”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庞敏说。
昭通市率先在云南省发布市本级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3批次97项、容缺受理事项2批次147项,推出免于提交证照办理事项1批53项。
打造“一窗受理”模式,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多窗办理”为“一窗通办”,全力压减时限,提升审批效率,其中,出生证明等6个事项最快用时仅30分钟。
一个个有新意的政务服务场景,像纽带般连接起昭通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持续散发出活力。
深化数字赋能 彰显“昭通智慧”
数字赋能为政务服务“造血”增效。
走进昭通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几台智能政务服务一体机前,工作人员正“一对一”指导群众操作。经营餐馆的张先生,正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他按照屏幕提示插入身份证,AI系统自动识别信息,原本需要提交的纸质材料,如今只需上传电子扫描件,点击“提交”后等待核查就办理完成了。
自2024年5月投用以来,昭通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体机已上线交运、人社、卫健等部门39个事项“智能AI”办理,累计办理业务超1万件。

昭通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智能一体机。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便捷的背后,是昭通市搭建的数字政务基础设施暨综合服务管控平台在“默默发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昭通市政务服务大厅构建起“审批效率”“办事异常”“跑动次数”“办事现场”四维监管体系,实现平台动态追踪窗口服务办件数据、网办情况、跑动次数、服务评价等情况,适时发现问题、提前预警、及时处置,实现大厅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在数字赋能与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下,“高效办成一件事”跑出了便民惠企“加速度”。
除了简化线下办理流程,数字化也在事前流程指引上持续发力。
事项不知怎么办?以前得跑到办理窗口咨询。现在打开昭通市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昭政教办”功能模块,办事群众就像拥有了一本“办事说明书”,不仅能查看白话、简易、图文版“一事项一指南”办事指引,还能在“教你办”视频里清晰地了解“一件事”办件所需材料、办理地点、咨询投诉等直观易懂的办事“攻略”,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事先知晓、一次办成”。
拓展系统触角 构筑“政务矩阵”
更贴心的服务,还延伸到了特殊群体身边。
在昭通市昭阳区龙泉街道巩固社区,陈大爷因肢体功能障碍,无法前往医院进行残疾鉴定。如今,在残联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上门帮助下,坐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视频与医院专家“面对面”开展远程评定。
“上门办”“视频连线帮代办”是昭通市政务服务中心针对特殊群体推出的常态化便民举措。残联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将残联、卫健、医院、民政、街镇等部门的评残、办证、补贴申领等多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协调专业鉴定力量上门服务或通过开通远程视频评残通道,从残疾评定到残疾证申领,再到残疾人补贴发放,无需残障人士或家属操心,足不出户即可全流程办结残疾人服务“一件事”。
2025年以来,昭通市区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心已通过远程评残办理残疾人证12件,上门评定办理残疾人证300件,并累计受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922件。

昭通市“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专区。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服务链条的不断延伸,推动政务服务迭代升级。
近年来,昭通市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用工等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积极拓展昭通本地特色“一件事”主题事项29个,其中,在开办餐饮店、药店等涉企“一件事”中融入“企业扶持贷款政策咨询、企业创业贷款申请”等特色服务,累计办理“一件事”1.7万余件。
昭通市结合260万转移就业劳动力和130万省外务工人员的市情,主动与全国3244个政务服务中心建立沟通渠道,与务工密集地签订点对点协议,制定差异化业务流程,实现483项事项“跨省通办”。同时,组建帮办代办队伍13支,围绕投资项目、涉企事项、特殊人群等提供专班服务、上门服务。2025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帮办代办5.53万件(次),提供错时、延时、预约、上门服务2.8万次。
“我们始终抱着‘如我来办’的想法,群众办事难在哪,我们就改哪里。”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宝云说。
“我们始终秉持‘如我来办’的初衷,群众的‘堵点’‘痛点’在哪里,我们改革攻坚的‘重点’‘焦点’就在哪里。”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宝云表示。
从“跑断腿”到“少跑腿”,从“现场办”到“掌上办”,昭通用“一件事”改革的“小切口”,做好了政务服务的“大文章”。通过一项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举措,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全力打造昭通政务服务品牌,让办事企业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未来,昭通市将持续聚焦企业群众需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品牌建设,探索更多定制化服务场景,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走深走实,让政务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注入新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