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费收缴率达97% 昆明这个老旧小区有高招
在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的双轮驱动下,许多建成于上世纪末的老旧小区正面临着设施老化、管理滞后、邻里关系淡漠等共性问题的挑战。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云社区新迎小区十二组团,这个建于1996年、拥有364户居民的老小区,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实现了从“拥堵割裂”到“开放宜居”、从“陌生疏离”到“睦邻友好”的华丽变身,物业费收缴率从86%提升至97%。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

小游园改造前后。盘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党建引领筑合力
新迎小区十二组团有364户人家、1092位居民,老龄化与租住率“双高”。改造前,小区被数道大门和栅栏分隔为五个独立庭院,邻里相见不相识,物业费收缴难,服务更是跟不上。
“开墙并院”听起来很美,但真要拆掉小区里多年的围墙,可不是件容易事。有的居民担心安全,有的舍不得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意见很难统一。
关键时候,小区党支部成为了破解僵局的“主心骨”。支部委员深入居民家中化解矛盾、解读政策;小区党员也积极带头,协助开展民意征集、矛盾调解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动居民参与治理。
在党建引领下,小区进一步打破“单兵作战”的治理模式,整合政府、社会、物业等多方资源,为改造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依托昆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专项政策,小区将整治重点放在主干道升级上:平整路面、修复破损设施,同时拆除庭院之间的“墙中墙”,消除物理空间的割裂感,让小区整体布局更通透、更开放。
物业公司也投入20万元参与改造,承担起智慧门禁系统、高清摄像头的安装等项目。通过对零散空间与闲置设施“打包升级”,将废弃竹林改造为“运动+休闲”多功能区,闲置景观改建为兼具养老托育与议事功能的“初心亭”,让有限空间发挥多重价值。

居民议事协商会议。盘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激活居民参与热情
“群众的事情由群众商量”。新迎小区十二组团深刻践行这一治理理念,创新组建“居民自治合伙人团队”,构建起“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居民(含租户)”的四方议事机制,让每一位小区成员都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考虑到小区租住率高的特点,议事机制特邀租户代表加入,让租户在停车管理、居民公约制定、公共设施使用等事务中拥有话语权。以往,租户常因“临时居住”被排除在小区治理之外,如今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议事,不仅增强了归属感,也为小区治理带来了更多元的视角。
目前,依托自治合伙人团队,小区治理建立起“需求收集—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完整链条,已解决民生问题56件,响应效率提升65%。
为拉近邻里距离,营造“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居民自治合伙人团队”还会定期发起“特色邻里节”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春节送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猜灯谜、邻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30余场。

小区自治合伙人开展公益便民活动。盘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老小区迎来华丽蜕变
物业服务是小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新迎小区十二组团同步推进物业“两减四增”改革,从人员配置、服务内容、监督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减少2名门房人员,同时增设4名12小时工作制门房值守员,并增建安保巡逻队、绿化队等专业队伍。
为保障居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物业公司建立定期公示制度,每月在小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公示物业经费收支明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等信息。
小区还推出“幸福白云+”暖心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探访、代购代办等服务,让物业服务更有温度。
小区建立了“意见收集、协商讨论、投票通过、公示生效”的四步协商议事法,居民共同制定《十二组团居民公约》,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参与”,实现了“空间互通、服务畅通、情感沟通”的深度融合。
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新迎小区十二组团实现了华丽蜕变:公共活动空间大了、停车位多了、邻里相识率从40%提升至85%、物业费收缴率从86%跃升至97%……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显著增强。
新迎小区十二组团的实践,也为更多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提供了生动范本——治理不是冷冰冰的管理,而是有温度的携手同行。(曾智慧、刘亚莹、胡俊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