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山窝窝如何修路?云南大理给了其他地方思路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5年10月21日08:48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站在金盏村田心组到金盏组的水泥路上,看着自家核桃“坐”着货车出山,73岁的李汉飞眼神里满是欣喜。

要是在前两年,这500多米的土路一到雨天就粘脚,货车压根进不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全国喊了41年的口号,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还在给山民们带来新盼头。

富恒村村道对比,上图为修路前,下图为修路后铺设边坡。漾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富恒村村道对比。上图为修路前,下图为修路后村民在铺设边坡。漾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路通了,脸上的笑多了

漾濞县在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中部,98.4%的地方都是山,放眼望去,一座连一座。

山多了,修路就难。成本高不说,光是把材料运到山坳里,就得费不少劲。

漾江镇金盏村田心组到金盏组,拢共一公里多,其中500多米是土路。

路宽两米多,晴天走一身灰,雨天更糟,车轮子陷进泥里,几个人推都推不动。玉米、核桃熟了,只能靠人背马驮,慢不说,还容易磕坏。

要把这500多米修成硬化路,得花多少钱?村里算过账:连材料带人工,每公里需要60万元左右,这么一小段路,光成本就超过30万元。

村里没钱,这500多米土路烂了一年又一年,成了大家的“心病”。

但路不能一直烂着。这两年,大理州摸索出“党建引领+村级自建+群策群力”的路子,组织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

说白了就是:上级给一部分补助,剩下的,由村党总支想办法。

航拍田心村的硬化路。人民网记者-程浩摄

航拍金盏村田心组的硬化路。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金盏村这500多米土路,政府的补助也就够买水泥、砂石等材料。

可不修不行。这两年,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大理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级自建+群策群力”模式,组织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

“不管多难,路必须修!”金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丽琴嗓门亮,魄力更足。

咋办?村党总支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干,再喊村民们一起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村里先开了“户长会”,把修路的事摊开说。计划7天完工,还排了投工排班表:每七八户每天出一个劳力,大家轮着来,也不耽误农活。

有人在外打工回不来?没关系,出钱请人代干。村民们都懂:路是大家的,修好谁都方便,没人说不愿意。

会上还统计了“家当”:哪家有挖机、哪家有拖拉机,全登记上。修路时能用上的,绝不闲着。

村民阿尹健是个包工头,自家有罐车、挖掘机。听说村里修路,他把自己的工程队全调过来,一分钱工钱都不要。

20多岁的退役军人罗军,主动揽下开拖拉机的活。每天把车开到工地,倒混凝土、运废料,一身灰一身汗,从没喊过一句累。

李汉飞是老党员,身体还算硬朗。没等别人催,他扛着锄头就到了工地,跟着年轻人一起填坑。

原本计划7天修完的路,5天就搞定了。通车那天,村民们站在路边看,有车开过的时候,大家还笑着鼓掌。

航拍富恒村的硬化路。人民网记者-程浩摄

航拍富恒村的硬化路。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路通了,核桃出山方便了

不光金盏村,在富恒乡富恒村,以前也被土路“卡”着脖子。

富恒村的王世恒、洒旧鲁两个组,出村得先过一段土路。一到雨天,这条路就成了“拦路虎”。

“下雨根本走不了,路滑得能摔跟头,车就更别想通过。”提及以前,富恒村村委会副主任罗韬满是无奈,“特别是核桃季,熟了的核桃运不出去,大家急得团团转。村里得凑几十个人,拿着锄头、铲子冒雨填坑,把路清理出来,车才能开进去。等核桃季过了,土路上全是坑,深得能陷进去半个车轮。”

富恒村要修的路,虽说能获得一部分补助,不过得“先建后补”。即便如此,还有一半的钱不知从哪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村里一边挨家挨户动员农户凑钱,一边找到了包工头李旭。

李旭是土生土长的富恒人,听了村里有难处,他转头就去银行贷款60万元,带着工程队进了山。

村民们也积极,家里条件好的多凑点,条件一般的少拿点。最后算下来,出钱最多的一户拿了6000多元,最少的也出了1000元,加起来凑了20多万元。

今年3月,路终于通了,变化立竿见影。以前没人愿意来村里收购核桃,村民们得自己拉出去卖,价格还压得低。今年不一样,核桃价格本身涨了点,收购商们开着货车直接到村口。

特别要说的是,今年国庆节,村里有车的人家,终于敢把车开回村里了——换以前,土路坑坑洼洼,车开回来准得蹭到底盘。

大理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子

不管是金盏村还是富恒村,靠的都是“党建引领+村级自建+群策群力”的法子。这办法不光解了修路的“钱袋子”难题,还把平坦的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村民家门口,串起了山里的村村落落。

今年5月28日到29日,全国“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经验交流会在湖北十堰召开。会上,大理州交通运输局分享了“党建引领、村级自建”模式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给山区、欠发达地区修农村路,提供了能学、能用的路子。

说回漾濞县,今年正好是其成立40周年。40年里,“要想富,先修路”,是这个山区县最实在的共识。截至目前,当地公路总里程达1851公里,相当于从漾濞到昆明开车往返两个半来回;县乡公路全部柏油化硬化率100%,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

路通了,当地发展跟着提速。漾濞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0.27亿元增至2024年的49.26亿元,人均GDP由316元攀升至51122元,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样的变化,不止漾濞有。放眼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完成农村公路投资超800亿元,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0.2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由“十三五”末的53.4%提升至68.1%,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由“十三五”末的59.9%提升至79.8%。

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在云南的山村里,正慢慢变成老人们的回忆。山窝窝里的硬化路,不光让核桃、玉米等农产品得以顺利出山,更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