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三种民族,县庆怎么过?

“今年是漾濞县成立40周年,县庆当日用什么方式庆祝呢?”刘源一家围坐在一起,开启了“头脑风暴”。
28岁的刘源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仁民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他们一家人也是仁民街社区的居民。仁民街社区辖10个居民小组,各民族群众呈嵌入式分布,民族团结氛围浓厚,交流交往交融日益深入。2022年,该社区被命名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傍晚,社区居民齐聚苍漾公园打跳、休闲。刘源摄
刘源的家庭,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鲜活体现:他是纳西族,妻子是彝族,父亲是汉族,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各有不同。
“彝族打歌能吸引附近居民一起参与。”“穿上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才能体现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全家人讨论了半天,最后一致决定:一起来!
在仁民街社区,不同民族群众同庆一个节日的情况很常见。“‘民族团结+社区服务’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主基调。”刘源说。自2020年7月入职仁民街社区居委会以来,他早已习惯将民族共融的理念融入生活和工作之中。
漾濞县城内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元素。人民网 尹馨摄
近年来,漾濞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与全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紧密结合,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目标,创新工作方法,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全面打造示范县升级版。
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我为群众算笔账”专项活动,到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等,仁民街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行动,以党建带团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民族宗教法规知识宣传等工作。仁民街社区成立了7支志愿者服务队伍,620名志愿者平均每年开展各类活动约50场,持续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同时,社区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服务各族群众的主责主业,突出工作重点,一线凝聚共识、一线解忧纾困。
仁民街社区内多民族杂居、流动人口多,为此,社区在为民服务大厅设置开放式柜台,集中办理党群工作、劳动就业和服务保障、民政事务和社会救助、人口计生、消防安全、综治维稳等110余个事项,并安排专人值守,努力实现让群众办事“只跑一趟”,确保一年365天为民服务“不打折”。
苍漾公园里的民族团结长廊。人民网 尹馨摄
每周,刘源都会和同事抽出一两天时间,到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家访”。他们重点关注流动人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逐户建立专门台账,实行“一户一册”动态管理。同时,社区还引入专业志愿者力量,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针对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帮扶方案,切实为辖区内各族群众解决生活与生产方面的困难,全面增强社区的保障与服务能力。
近三年来,仁民街社区共为35名失地农民安排技能培训和推荐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为300多户外来经商的流动人口解决了子女入园、入学难题,为58户空巢老人提供服务,让辖区内特殊群体有了更多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民族文化进校园。漾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首要的工作职责是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其次要有为民服务的热情,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深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刘源说。
社区工作做到位,仁民街社区各族群众之间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扶持、彼此信任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县庆将至,仁民街社区内的滨河公园、苍漾公园处处张灯结彩,喜庆祥和。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仁民街社区的各族群众正以团结奋斗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携手并肩,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