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十年 云南漾濞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人民网昆明10月16日电 (记者刘怡)10月16日上午,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发布会上介绍,自1985年建县至2024年,漾濞县地区生产总值从0.27亿元增至49.26亿元,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攀升。漾濞在基础设施提升、富民产业打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1985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成立之初,漾濞县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被列为国务院在云南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历经40年的不懈奋斗,漾濞县经济发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0.27亿元增至2024年的49.26亿元,人均GDP由316元攀升至51122元,成功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基础设施织就“幸福网络”。目前,漾濞县公路总里程达1851.243公里(含高速及国省道),县乡公路全部柏油化硬化率100%,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大瑞铁路、大漾云高速相继通车,彻底改写“出行难、运输难”的历史。
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引擎”。漾濞县立足“山”的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形成“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2024年,漾濞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石门关景区纳入全国5A级景区创建名单,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76.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61亿元;畜牧、烤烟、林下经济、电子商务等产业蓬勃发展,构建起“一主多元”的产业体系。
四十年来,漾濞县始终坚持党建领航,筑牢“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春梅等典型涌现;1989年颁布的《漾濞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及四十年来出台的多部地方性法规,为法治建设筑牢基石;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四十年来,漾濞保障各民族权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四十年来,漾濞县持续以思想铸魂,凝聚“精神力量”。漾濞守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同时打造“核桃源漾濞见” IP,深挖红色文化,涵养时代新风,传承彝家文化,举办核桃文化节、核桃网络博览会等创新活动,让“漾濞核桃”走向全国。如今,全县文化场馆遍布城乡,群众在文化滋养中获得感满满。
四十年来,漾濞县不断补齐短板,促进民生事业持续提质。漾濞教育医疗事业提质升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县人民医院新院启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阿尼么村从穷山坡蝶变为“金窝窝”,光明村“核桃人家”、云上村庄文旅融合成为示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四十年来,漾濞县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促进绿色发展。作为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之一,漾濞坚持“生态立县”,开展动植物资源普查,推进“苍山洱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抢救性保护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漾濞核桃林下中草药种植、有机农业蓬勃发展,漾濞贡菜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县城生态公园、乡村小菜园点缀成景,“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成为生活方式。
站在四十年发展新起点,漾濞县将深植“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文化活县”独特优势,持续深化苍山漾濞江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聚焦核桃、文旅两大支柱产业,推动核桃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加快石门关5A级景区创建,串联茶马古道、民族古村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医疗能力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发展凝聚最广泛合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