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双轮驱动”激活新动能 书写边疆振兴答卷

2025年09月09日20:15 |
小字号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紧扣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双命题”,以“乡村CEO”培育破解乡村发展人才瓶颈,以社区社会企业打通旅居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走出一条“人才赋能产业、服务反哺民生”的基层发展新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乡村CEO”领航: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针对乡村“资源沉睡、业态单一、运营薄弱”的痛点,景洪市锚定人才振兴核心,构建“党组织+高校+企业+乡村CEO”多元协同机制,通过“引智、聚才、育能”三措并举,推动乡村从“外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

高校智力赋能,盘活资源促共赢。勐罕镇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先行区优势,率先组建“乡村CEO”团队,吸纳高校专才、返乡青年、本土能人6名,形成专业化运营矩阵。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支持,创新“党建引领+教授指导+CEO操盘+村民参与”模式,通过“一带一”帮带开展民宿改造、品牌塑造等培训,推动“三曼”片区连片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如今,传统傣寨变身“网红打卡地”,建成乡村公寓、特色咖啡馆等8类新业态,2025年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8.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实现“村民得实惠、集体强实力、人才有回报”的多方共赢。

乡情纽带聚才,茶旅融合谋升级。大渡岗乡以“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生态底色和“北象南归”文化IP为依托,以乡情回引本土青年担任“乡村CEO”,将废弃厂房改造为集VR科普、文创展销、古法制茶于一体的“热土工作室”,新增品茗采茶、艺术培训等6类业态。探索“CEO+新媒体”运营模式,打造本土特色IP矩阵,线上粉丝超8万,年引流游客1.2万人次;联动万亩茶园开发观光、音乐节等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带动茶农户均增收2万元,实现从“单一茶产业”到“三产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培训托底,厚植本土人才根基。景洪市出台《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争取5个集体经济项目、350万元资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组织,探索“村集体+企业+CEO”合作模式。聚焦产业需求开展“精准滴灌”培训,组织人员参与“中国农大+腾讯”课程,举办酒店管理、咖啡制作等实训20余场,推动30余名村民从“传统生产者”转型为“经营服务者”,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支撑。

社区社企发力:构建旅居服务“暖心圈”

面对旅居群体“服务散、办事难”及社区资源闲置问题,景洪市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社区社会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精准服务、共建共享”的旅居治理新模式。

在万景社区,党建掌舵,织密民生服务网。万景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社企法人代表,将“公益属性”写入章程,明确年度利润70%以上反哺公共服务,建立“街道统筹—社区落实—社企执行”三级联动机制,第三方记账公示、投诉办结率100%,严守公益底线。聚焦旅居群体“吃住行”需求,盘活闲置用房建成“幸福食堂”,年服务1.5万人次;研发“万景社区”小程序,实现租房、预约等1200余件事项“指尖办理”。打造“旅创共享空间”吸引45名旅居者成为“创业合伙人”,孵化“特色助农创业街”预计年增收90万元;通过非遗展厅、文旅路线等促进新老居民交融,2025年服务旅居者超6000人次,创收8.3万元。

在空港社区,区位赋能,打造治理新闭环。依托机场、火车站枢纽优势,空港社区通过入户走访梳理84项民生及个性化需求,组建“服务联盟”提供维修、家政等服务,开设“幸福食堂”惠及老年群体。盘活闲置资源打造“芭蕉叶”集市,设45个摊位预计年增收18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以“社区出场地、企业投钱”建成社企联创基地,预计年增收15万元。创新“党组织+公司”红色物业模式,破解“三无”小区治理难题,通过“居民缴费+公共收益”保障小区常态化运营,形成“需求牵引产业、产业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景洪,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傣寨美丽蝶变到社区服务持续升温的生动实践。以“乡村CEO”和社区社会企业为“双轮驱动”,有效激活了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传统傣寨转型为多元旅游综合体,旅居者从过去的“客人”变成了主动参与社区共建的“主人”,乡村与社区的内在活力被充分激发。此举不仅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根基,更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刘炳金、孔得厅)

来源:民族时报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