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台 | 夜校开进村儿 山区家长“充电忙”

九月迎来开学季,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的家长杨雪比孩子还忙碌。
位于迤萨镇跑马路社区文明实践站的“家长夜校”晚上7点半开课,她要提前到场协助授课老师排练情景剧,还要记下知识点方便课后复习。这天的主题是“做不吼不叫的家长”,从儿童心理到亲子沟通技巧,全是家长们急需的“干货”。
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举办的“家长夜校”开展情景表演。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过去,杨雪脾气有些急躁,总觉得8岁的儿子“叛逆、不听话”。去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走进“家长夜校”,课程里“先倾听再表达”“用描述代替评判”等方法,让她开始审视自身言行。
“儿子跟我说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上完第三次课,杨雪感受到了变化。她不再用命令语气对孩子说话,把“你必须”换成商量;儿子发脾气时,她先忍住反驳,等平静后再沟通。如今,母子之间终于能好好说话,儿子会讲学校趣事,也会给她提建议。
课程带来的改变让杨雪对“家长夜校”充满感激,她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当起夜校情景剧的一名“金牌助演”。“这样我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开课信息,服务大家的同时还能继续学习。”
宝华镇期垤村举行主题为“守护孩子成长”的“家长夜校”。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红河县,像杨雪这样因“夜校补课”而受益的家长还有很多。红河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70%以上的外出务工家庭将孩子留给老人照看,隔代养育力不从心。还有近半数家长受限于文化水平和陈旧观念,将教育简单等同于“盯成绩”,忽视了亲子陪伴与心理健康。
面对困境,红河县把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创建“家长夜校”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县委宣传部牵头,联动25个县级部门、13个乡镇、92个村,以“专业+固定+乡土”师资协同配合,让公安民警、心理咨询师、社科专家、返乡大学生、乡贤能人等都加入师资库。搭建“1个主题+4类课程+6个元素+N种选择”的课程体系,71门共享课程涵盖子女教育、健康保健、技能培训等多种内容。
家长可以凭借上课的积分兑换日用品。人民网 尹馨摄
两年时间里,“家长夜校”开了744场,351名老师和志愿者授课,5.2万余名家长走进课堂,从“干部挨家动员”转变为“群众抢着来”,有时座位不够,家长就自带小板凳旁听。此外,还有22位家长更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
“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多,我们针对各村情况进行研判,聚焦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红河县委文明办主任张艳莲说。家长夜校探索“点单派单”实践模式,为乡镇开展活动提供“送教下乡”、“云端”课程、师资培训、物资协调等服务。
“案例就用发生在村民身边的鲜活事,有的少数民族家长听不懂汉语,老师就‘双语’授课。”为了让复杂的家庭教育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张艳莲带领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情景模拟、亲子互动、积分兑换等教学方式,不断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
张颖在给家长上课。人民网 尹馨摄
红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师张颖多次参加“家长夜校”授课,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她“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课程内容也更有针对性。“比如县城的课堂更多讲亲子关系,到乡镇时多是爷爷奶奶来上课,我就讲隔代教育。”目前,红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集体备课45次,多个精品课题被纳入州级课程汇编。
这个暑假,红河县乐育镇党委、政府联合镇卫生院,为农村家长带来野生菌食用安全、夏季溺水急救等知识的科普讲堂;在甲寅镇龙美村委会大龙瑶寨,以“护航成长不‘毒’行”为主题的“流动课堂”,为农村禁毒教育敲响警钟……“家长夜校”已成为当地乡镇常态化、系统化的教育平台,一个个深入浅出的知识专题,为农村家长持续“充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层的一个细胞,小家和睦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张艳莲说。
文字:人民网 尹馨
视频制作:尹馨
统 筹:朱思雄
视频来源: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出 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网云南频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