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炭火”为昭通小肉串产业添兴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中,金融“活水”润泽云岭沃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产业升级的工厂园区,从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到重大项目的“主动脉”……五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以创新金融工具精准激活发展动能,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银政企共生共荣、携手奋进的新篇章。
为探寻金融聚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连日来,人民网云南频道深入云南省昭通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实地调研,解码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如何以金融为笔,绘就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夜幕降临,云南省昭通市的街头巷尾,炭火烧得正旺,一串串小肉串在炭火炙烤下滋滋作响、油光发亮,烤出一派人间烟火气。这串乌蒙山里的“金签子”,也正烤热一方百姓的致富路。
切肉、排签、串肉……在中新慧农供应链科技(云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新慧农”)的小肉串中央工厂里,工人们配合默契,十指翻飞,面前很快便垒起一盘盘“肉串山”。两年前,该企业落地昭通,总投资3500万元,建起集生产车间、冷冻库厂房、小肉串文化馆、产品研发中心、中央厨房实操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厂区。
工人在工厂里忙碌。人民网 尹馨摄
“我们是昭通市首家小肉串全产业链标准化工厂,目前日产量可达50万串,2024年营业收入已达4134万元。”中新慧农的总经理孔令伟介绍,公司还将产业链贯通肉牛养殖、肉串穿制、冷链物流、酱料生产、品牌形象店运营等方面,正大力推进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小肉串“生态圈”建设。
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撑。目前,工厂采用订单化生产,用工灵活。车间工人全部来自附近移民搬迁户,工资在3500元到5500元之间。工人丁秀连是车间里的“明星员工”。在2024年昭通小肉串穿制和烤制技能竞赛中,她曾以3分钟串制110串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我进厂快3年了,刚来的时候串肉,现在主要是切肉,平时穿一串大概要7秒,最快可以2秒串好一串。”丁秀连凭借“手速”,每月工资可达5000多元。
每逢订单高峰,4个车间全力运转时,每个车间的用工量可达上百人,日产量可跃至百万串。“这就决定了企业对现金流的要求很高。”孔令伟算了一笔账,除了工人工资,工厂肉源三分之一来自自有牧场,其他多与昭阳区、鲁甸县、大关县的养殖合作社收购,由合作社固定供应,每月与供应商之间的结算金额约250万元。
“春节前后是订单高峰,上下游资金压力陡增。”孔令伟回忆,今年1月,年关在即,工厂上下游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回笼,资金链条随时可能断裂,“资金缺口200万元左右。”
中国农业银行昭通分行营业部客户经理刘宇得知后情况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平时小微企业贷款流程需10个工作日,这次从授信到放款仅用5天。”
春节前一天,公司收到了银行的放款,解决了燃眉之急。而这只是中国农业银行昭通分行多年来精准发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缩影。通过项目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等多种方式,该行不断扩大对企业的支持面、提升支持力度,成为稳定就业和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
据昭通市小肉串协会统计,如今,全国小肉串经营门店达8000余家,中新慧农的1400余家客户已遍布全国2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小肉串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7万余人就业,年产值达1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带头作用,争取开展更多昭通小肉串免费教学项目,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更多个人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助力昭通小肉串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孔令伟说。
从乌蒙山乡到全国餐桌,从一把小肉串到百亿大产业,在金融“炭火”的助力下,昭通小肉串正向着“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越走越远,香飘万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