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浆果”激活千亩闲置土地

曾经,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板桥街道土城村上海子片区有一片令人扼腕的千亩荒地:40年辗转经营却收益微薄,群众怨声载道、纠纷不断。如今,这里撕掉“旧标签”,蝶变展新颜,一排排整齐的大棚绵延在田间,一株株翠绿的蓝莓苗破土而出,生机盎然。
近年来,宣威市板桥街道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问题,从破解土地流转困局入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创新“三业联结”机制,以“一颗浆果”化解群众满腔积怨,让沉寂已久的千亩荒地重焕生机,每年为487户群众多增收600万元,实现群众、企业、村集体三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智慧蓝莓种植园。
1981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宣威市板桥街道土城村上海子片区的1060亩土地全部分配到了村民手中,但由于地块每年雨季积水严重,常常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此后便抛荒数年。
1986年,村级组织将该地块统一收回,开垦牧草基地尝试统一种草,未获成功,之后又多次转租,但也未能唤醒它的生机。
2005年,土城村村委会为了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30年租期、每亩30元—90元的价格,将该地块租给云南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木种植,这也成了日后纠纷问题的导火索。
“虽然这块地积水严重,但租金实在太少了,而且公司还常年拖欠。”土城村的村民回忆道,“租期也长,租了整整30年,这期间,我们也没有办法租给其他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后的10余年,土城村的村民和公司的摩擦、纠纷不断。公司经营亏损无力提租、常年拖欠租金,村民因收益微薄而怨声载道,村集体调解乏力……当初那个合法却价低的合同,让这千余亩土地逐渐成为“烫手山芋”,也成了扎在土城村村民心里的一根“刺”。
工人修剪蓝莓。
一边是租期30年的合同,一边是村民的权益,如何破解难题、打破僵局,成了板桥街道必须面对的课题。
2024年底,在宣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板桥街道积极践行“走出去”招商战略,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先后奔赴红河、楚雄、蒙自等地考察学习,经过一系列精准对接与深度洽谈,成功引进了曲靖某农业有限公司这家在蓝莓种植领域具有领先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愿意投资700万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承诺采用先进的蓝莓智慧种植技术,在千亩荒地上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过近40年的转租经营,上海子的土地在分户界限和权属上发生了很大的争议。
为此,板桥街道安排干部沉入一线,召开数十场群众会反复协商、精准核证,最终,以1981年土地下放时的人口为基数,按人均0.7亩的标准将承包经营权重新确权到户,扫清了后续集约经营的法律障碍。
板桥街道采用“小田并大田”模式进行统一规划经营,与曲靖某农业有限公司达成“租金一付五年、且高于周边市场价20%、先付后用”的刚性协议,首期600万元租金直接发放到土城村村民手中,成功打消了村民关于欠租、租金少等顾虑。
2024年年底,曲靖某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蓝莓智慧种植园在土城村顺利落成,这块闲置土地,历经40余年的沉淀和洗礼,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板桥街道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作用,积极探索构建企业联结土城村合作社、合作社联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联结农户的企业、产业、就业“三业联结”机制,推动“群众获实利、企业得沃土、集体增收益”。
在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完成土地流转,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推动集体增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村企联盟”,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运用“蓝莓种植园+用工平台+务工人员”的新型就业服务模式,及时掌握蓝莓种植园用工计划和招工进度,6名村干部化身就业“信息员”,通过“微信用工平台”及时发布零工岗位信息,为村企“牵线搭桥”,在满足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的同时,帮助土城村闲散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如今,蓝莓智慧种植园占地400余亩,能够稳定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采摘高峰期能够提供近1000个灵活就业岗位。“以前地荒着没什么收入,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挣三四万,日子有奔头了!”土城村村民的喜悦溢于言表。从千亩荒地到“致富乐园”,土城村的故事未到终章……未来,这片土地定会以它蓬勃的生命力,继续用“小浆果”续写关于乡村振兴的别样故事。(许金龙、黄淼 文/图)
来源:宣威市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