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诗玛的故乡 上一堂“地质课”

当下,云南石林风景区正迎来一场发展质变。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避暑游,深挖民族文化、非遗产品等拓展景区多元业态,带动周边村落发展旅居产业……石林,正从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中突围,阔步迈向兼具“国际范儿、文化范儿、学术范儿、少年范儿”的全域旅游新天地。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系列报道,通过文字与镜头,呈现石林景区文旅转型的生动实践。
夏季的云南昆明石林风景区(以下简称“石林景区”)清爽宜人,丛丛石峰宛若一幅铺开的水墨长卷。一个个研学师生团队穿行于石头“丛林”,感受“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魅力。
石林的形成,是一场水与岩石持续2.7亿年的“旷世对话”。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最终成就了剑状、柱状、塔状等万千岩柱奇观。“喀斯特地貌奇观、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等都是石林景区的优势资源。”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晓梅介绍,景区不断挖掘自然科学和生态科普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学课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石林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人民网 尹馨摄
在天然的地质“课堂”里,学生们可以实地考察,亲手触摸岩石的肌理,聆听专业讲解员介绍地貌演变,探寻地球科学深藏的“密码”。率队前来研学的北京市朝阳区精诚实验小学德育老师李婷婷深有体会:“石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北京是看不到的。孩子们能够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直观感受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讲解员向孩子们讲解钟乳石的形成。人民网 尹馨摄
北京市朝阳区精诚实验小学此次组织了60名学生到云南研学游,第一站便来到石林。除了学习地质知识,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彝族撒尼人的非遗技艺,沉浸式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这次研学让孩子们既领略了自然奇观,又让‘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成为了他们真切的体验。”李婷婷补充道。
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人民网 尹馨摄
去年,石林景区共接待了31个批次共计10117人次的研学团队。今年上半年,研学旅游持续升温,目前已接待国内外学子近8000人。据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赵美菡介绍,景区接待的不乏国际研学团队,例如曼谷商学院就有18名学生专程来到石林开展研学交流活动。
石林景区还面向中小学生开设“小小地质家”课程,通过化石采集、溶洞模拟实验等,让抽象的知识“触手可及”。针对高校学子,景区内设置野外实践基地,成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天然课堂”,一草一石,皆为“活教材”。
小学生们观察矿石标本。人民网 尹馨摄
石林的“学术范儿”不囿于岩石与草木。欢快的三弦声响起,师生们围成圈,在撒尼导游的热情指导下跳起舞蹈。这一刻,地质奇观与千年彝族撒尼文化在互动体验中交融。
参加研学游的学生与工作人员跳起彝族舞蹈。人民网 尹馨摄
以石为“书”,以民族文化为“课”,石林凭借其独特的地质、生态与文化禀赋,不断拓展“旅游+”的多元内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