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云南宁洱首个“三千万茶村”成长记

2025年07月14日16:30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2023年、2024年,云南省宁洱县勐先镇竹山村的茶叶产值连续突破3000万元,成为该县首个实现这一产值的“茶村”。地处偏远、缺乏名山“傍身”的竹山村茶产业,如何成长为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的富民产业?​

竹山村的茶园风光。周芋杉摄

竹山村的茶园风光。周芋杉摄

“竹山不见竹,满园皆是茶“。进入竹山村,每走一段就能看到绵延数公里的翠绿茶园,甚至不少茶园从山脚“长”到山头形成一座座茶山。​

“我们村连续两年茶叶产值突破3000万元,户均茶叶收入达到1.6万元左右。茶叶已成为竹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竹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辉介绍,目前当地共有茶地11000多亩,户均达到30来亩,人均7亩左右。​

茶园面积大,是竹山村茶产业“霸榜”的底气所在。竹山村自1992年开始种茶,因为当时有茶厂带动种植和加工,茶园面积增长迅猛,是宁洱县较早规模化种植茶叶的行政村。​

张辉介绍,茶叶是竹山村“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村民们一年中有8个多月在茶园忙碌,长期稳定的外来采茶工保持在100人以上。​

李德化在采摘乔木茶。陶平摄-(1)

李德化在采摘乔木茶。陶平摄

“我们最忙的是采春茶的时候,很多人家都是五点半就起床准备,天刚放亮就在茶地采茶,要干到天近黑了才收工,我家一年的茶叶收入在七万元左右。”眼下,竹山村茶农李江琼家的夏茶长势旺盛,说话间她仍忙着采摘茶叶,手起叶落,篓中渐满。​

除了现代茶园,竹山村还有3000亩的仿古茶园,因枝干高大也称乔木茶,茶农们以更低的种植密度换取更高的茶叶品质,在价格和市场竞争力上实现了双提升,目前每年创造超过500万元的产值。​

此外,不少当地年轻人看到了乔木茶的价值和前景,选择返乡投身茶产业,从父辈手中接过发展的接力棒,还利用互联网闯出了新路。从纯卖原料到品牌意识提升,“竹山茶”这个公用品牌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款大众喜爱且消费得起的乔木茶。通过电商、线下展会等渠道大力推广竹山茶品牌,带动村里茶农共同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竹山村小背箩茶业负责人李德华介绍,自己和几个年轻人一起回乡创业,实现了从茶园管理到采摘制作全程可控,过程中既向父辈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也把外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带到山村。​

秦道淮直播销售茶叶。陶平摄

秦道淮直播销售茶叶。陶平摄

“新茶友们,没有喝过竹山茶的,我建议大家选择这款森林茶,茶香够、茶味丰富,回甘极快,而且它也具备有机的资质……”在宁洱县的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春茶采摘加工季过后,副理事长秦道淮每天都会直播销售竹山茶。洒满阳光、映衬着蓝天白云的晒棚就地“变身”直播间,“产地直发”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省外网友下单。​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营竹山村乔木茶,80余户成员均为当地茶农。凭借对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该合作社通过了有机认证,成为竹山村茶产业向“新”求变的重要突破。​

竹山村现有茶叶加工厂10多家,顶峰时达30余家,主要从事茶叶鲜叶初加工,年生产干毛茶180吨以上。全村的茶叶在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当地正积极申报茶叶精深加工和茶叶交易市场项目,进一步提升茶叶附加值和茶农收入。​

此外,依托“挂钩部门”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的政策、技术支撑,全村茶产业在由“大”向“强”的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竹山村的有机茶园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茶农的收益明显增加。”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农艺师钱永春介绍,该中心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竹山村茶农持续推进茶园绿色有机化建设,成效显著。(陶平、苏红亮、付会、杨斯喻)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