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沙溪 静享慢时光

在没有闹钟“催促”下自然醒来,梁美美缓缓起床,打开房门,盛夏的阳光早已洒满庭院,院里栽种的花花草草生机勃勃。她照例冲上一杯咖啡,不紧不慢地开始精心烹饪早餐、浇花、喂宠物……一天的生活随性惬意。
梁美美一家旅居租住的院落。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梁美美今年38岁,2019年8月,她和丈夫辞掉广东的工作,一起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旅居。
“在这里旅居,时间会慢下来,晨起时沐浴在阳光下,看着院里竞相绽放的鲜花,心情特别好。”旅居生活给梁美美身心带来的愉悦,溢于言表。
为啥会选择到沙溪旅居?这还得从11年前说起。
彼时,梁美美到沙溪旅游,这个藏在茶马古道上的古朴小镇,令她着迷——木质结构的古村落、寺登街的古戏台、街巷里的石板路、小桥流水的乡土气……一屋一景皆承载着乡愁印记。
灯塔村航拍。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这里生活悠闲、气候宜人,村民善良淳朴,原生态的食材也很健康。”此后,每当工作休假之余,梁美美都会暂别喧嚣,回到沙溪,感受慢时光的岁月静好。
在城市工作,朝九晚五,当对着电脑熬夜加班成为常态,当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饱受失眠折磨的梁美美下定决心:“想做的事情赶紧去做,不能再等了!”
没有提前规划,也没有考虑收入保障,梁美美和丈夫毅然放弃原有的一切,举家搬到沙溪,在距离沙溪古镇3公里左右的灯塔村找了一个小院落,一租就是20年。
“当时在周围几个村子看了20多套院落,都不满意,直到来到灯塔村。”在梁美美看来,“灯塔”这个名字,给人以力量,与灯塔村的缘分仿佛是冥冥中注定。
大理沙溪古镇乡村美景。杨继培摄
一切从头开始,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咋办?
“生活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梁美美看得通透,哪怕租房的钱都是借的,也没有动摇她一家留在沙溪的决心。梁美美坚信:“人只要不懒,在哪里都能生存。”
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后,梁美美从省外朋友经常向她咨询云南土特产的信息里嗅到了商机——可以做代购,售卖云南原生态的菌子、板栗、柿饼、天麻等特色农产品。
虽赚不了多少钱,但总算能维持旅居的生活开支。
“旅居让我的物欲降到最低,每个月一家人一两千元就够了。”生活平淡,但梁美美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每天都元气满满。”
隔三差五,会有省外的朋友来看望梁美美。梁美美的勇气和生活状态,让她的朋友羡慕不已:“你的生活,我的梦!”
唐海燕正在租住的院落里看书。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在灯塔村,与梁美美随性的“冒险”旅居不同,来自上海的唐海燕的旅居生活,则是在实现财务自由后的选择。
今年50岁的唐海燕,早年一直在商海打拼。2022年4月,第一次来沙溪旅游的她也被沙溪的慢生活氛围吸引,随后在当年8月,和朋友相约来到沙溪旅居。她和朋友在灯塔村后山租了一个农家院落,签了15年合约,开起了民宿。
“到了这个年纪,要把生活节奏慢下来。”每天坐在院落前的观景台上,观青山绿水,看蓝天白云,感受山风吹拂,这样与自然亲近的氛围,让唐海燕身心放松。
当地村民的淳朴热情,更让唐海燕找回了小时候在上海弄堂里的亲切感。“在这里生活,人际交往不需要考虑金钱、地位,人与人之间都很亲近。”唐海燕说。
招待客人之余,闲下来的唐海燕便会重拾自己的爱好,画画、看书……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
据了解,目前,包括梁美美一家和唐海燕在内,已有15户旅居客入住灯塔村。
沙溪古镇寺登街的古戏台。杨继培摄
旅居客的到来,也让灯塔村的“空巢”老房子重新焕发新活力。灯塔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石龙介绍,与以往旅居客自行与村民洽谈租房不同,目前,村里通过市场化、组织化运作,收储了21套闲置民房,通过“以旧修旧”保持原有风貌,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出租给旅居客。
灯塔村的旅居热潮,不过是沙溪镇旅居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在旅居云南热潮推动下,沙溪镇以“静享田园慢时光”为理念,打造了“寺登为中心、坝区村落为辐射、山区村落为补充”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蓝图,将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资源变成可观、可居、可体验的旅居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沙溪长期旅居的游客有240多人,每年居住10天以上的短期旅居客超过3万人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