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库区移民业有所乐 居有所安

“早上送娃上学,白天在车间缝布偶,傍晚接孩子回家做饭、照顾老人。做成了熟手后,还能居家代工。”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玉屏街道北门安置区毛绒玩具代加工车间,42岁的移民陈惠蓉缝纫机上的弹性排班表,正成为当地移民搬迁安置后实现顾家挣钱、安居乐业“两全其美”的缩影。
今年是巧家库区移民搬迁入住安置区开启幸福生活的第四个年头。巧家县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64650人,已核定登记的后期扶持人口48775人。作为云南省后期扶持人口第一大县,巧家通过就业创业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社区治理创新“组合拳”,让移民群众在“搬得出”后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北门安置区毛绒玩具代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缝纫。人民网 王娴摄
在玉屏街道,农贸市场被改造为草莓初加工生产场地,日均吸纳上百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利用因季节性限制、年闲置期超150天的草莓加工“空档期”,巧家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引进了毛绒玩具代加工车间。
如今,该车间用工规模已从初期的30多人增至130多人。闲置资产利用率从不足40%跃升至100%,实现“沉睡资源”向“活力车间”的质变。
“按件计酬,熟练工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自从进入这家毛绒玩具代加工车间工作,陈惠蓉的收入比打零工多赚一半。
与此同时,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金沙江水位抬升形成的“高峡出平湖”景观,巧家县锚定“金沙江畔·水韵巧家”定位,将移民后扶工作与文旅发展深度绑定,推进房车营地升级,通过举办MINI马拉松、滑翔伞特技表演赛等赛事点燃巧家旅游活力。2024年巧家县接待游客超5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6亿元。
白鹤滩水电站IP成“引流神器”,巧家人气旺了,移民也吃上了“旅游饭”。在栗喉蜂虎房车营地经营小吃摊的移民王大哥,月收入可达6000元。“以前守着半山腰没出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敞亮!”他感慨道。
玉屏街道迎春社区老人们正在食堂用餐。人民网 王娴摄
业有所乐,居也有所安。
在玉屏街道迎春社区的幸福食堂,70岁的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李大爷与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共享晚餐。这里为60岁以上老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群体提供了贴心的用餐服务,每人每餐仅需5元。而在社区内的妇女儿童之家,工作人员正耐心等待着即将放学的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孩子,准备为他们提供课后托管服务。温馨和谐的场景在社区内处处可见,展现出社区对移民群体的关怀与支持。
主动为独居老人修水管积5分、参与志愿服务积3分……玉屏街道创新实行“善行积分”治理机制,建立“善行积分—服务兑换—星级评定”闭环,采取一分一元的标准,目前已累计产生积分6735分,兑换5026.46分。
“现在大家抢着帮邻居,积分换了洗衣粉、食用油,社区里人情味更浓了!”李大爷说。
在巧家县沿金沙江畔的“一城三镇”建成的8个移民集中安置区中,1200万元移民资金打造的智慧化社区管理体系正高效运转。723栋移民房被细分为533个网格,1000余名党员干部化身网格长、楼栋长,深入基层,实现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移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保障,让移民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