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镇雄:守护一河清水出云南

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为扛起源头保护责任,筑牢生态屏障,赤水源镇通过组建“银发先锋队”、抓生态修复等措施,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晨雾尚未散去,76岁的赤水源镇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常吕共便已佝偻着脊背,沿着蜿蜒的河岸线缓缓移动,仔细地将遗弃的废纸、塑料瓶等垃圾拾入编织袋。33年来,无论风雨寒暑,常吕共始终坚守在河道保护一线,从未缺席。
“银发先锋”和群众一起巡河。镇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意扔垃圾;你拍二我拍二,不许捕捞小鱼儿;你拍三我拍三,共同保护绿水青山。”退休教师王先文腰挂“小蜜蜂”扩音器走在前面,轻快的童谣声随风飘荡。这首自编的《环保拍手儿歌》,伴着他每日巡逻的脚步,为守护赤水河的清泓注入别样生机。
“以前,烂衣裳、塑料袋什么都往河里丢,臭气熏天。现在大伙儿都有了保护意识,河道可比以前干净多了。”村民马朝英感慨万千。如今,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银发先锋队”已发展到43人。他们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威望,积极开展劝导工作,制止乱排乱丢行为,并宣讲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赤水河源头一角,青山如黛。镇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微光成炬,在“银发先锋”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护河队伍,大家通过共同商议,把“保护赤水河”写入了村规民约,一旦触碰将被拉入“黑名单”。
为平衡生态与发展,当地还号召村民们在沿岸空闲地、石砾地上种植方竹。如今,方竹林如绿色长城扎根河岸,既涵养水源守护赤水河清澈,又化作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元宝”。2024年,银厂村产笋240余吨,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竹影婆娑,水韵悠悠,一幅生态与发展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赤水河源头徐徐铺展。(曾智慧、刘劲松、王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