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山乡

青山环抱的密古村炊烟袅袅,村口老树上一串崭新的红绸灯笼格外醒目——这是村民陈达家简办婚礼的印记。没有震耳的鞭炮、不见铺张的流水席、零彩礼娶妻,省下的钱悉数投入产业发展。“‘面子’哪有‘里子’实在?”这位彝族汉子朴实地说,“村里倡导新风,省钱又体面!”
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龙潭乡北部,这座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和谐共居的村落,正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文明变革。在党建引领下,密古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破除陈规陋习,让节俭清朗的乡风吹遍山乡,先后获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密古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以前总觉得彩礼要得少,姑娘就‘掉价’了。现在村里天天宣传,微信群也经常分享‘低彩礼’家庭和睦的故事,观念真变了!”村民苏向兰翻看微信群里的宣传链接感慨道。
密古村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微信群、村民大会、“院坝会”、宣传栏齐上阵,生动展示民族团结、孝老敬亲、移风易俗、模范引领等实践案例。
同时,党员志愿者还入户宣讲政策、以身示范,用彝汉双语讲解“婚丧简办”新规,将政策化为家常话,引导村民涵养文明素养、规范日常行为、提升精神风貌,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几场院坝宣讲会下来,连九十岁的阿爷都明白了: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密古村党总支书记蒙云说。当“减彩礼不减祝福、减仪式不减情义”成为共识,文明的种子已在心田生根发芽。
走进密古村“文明积分超市”,村民苏建梅正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她因主动简化老人寿宴获得20分奖励。“积分能换东西,更挣了面子!”
密古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发放《节俭办事指南》、推动红白理事会提前介入婚丧事宜,并开展文明评比、积分兑换等活动,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崇俭尚德、文明和谐的乡风新貌逐步形成。
“红白理事会作用关键!”成员苏继辉语气笃定,“谁家办事,我们都提前上门沟通。按《村规民约》来,烟酒标准、席面规模都有章可循,省心省钱,大伙儿真心支持。”
清明时节的密古村后山,老党员苏莲凤带领青年志愿者栽下20棵纪念柏。“献花种树比烧纸环保。”她指着去年栽的树苗,“看,都长新芽了。”
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密古村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活动,全村村组干部及103名党员以身作则,率先签订红白事简办承诺书,模范遵守村规民约,有力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
同时,还依托“最美家庭”“绿色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常态化评选,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村民文明素质在榜样引领下不断提升。
夕阳为密古村的青瓦屋檐染上余晖,村规民约宣传栏旁新栽的茶花已结满花苞。从微信群里的新风故事到红白理事会的规范记录,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到漫山遍野的纪念新绿,密古村以最贴近乡土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着文明生机。(陈志坚、张晓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