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威信:格桑花海绘美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

近段时间,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观音社区大屏上居民小组(以下简称“大屏上”)的格桑花海绚烂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成为热门打卡胜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更让当地红色研学蓬勃发展,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大屏上观景台享受夜生活的游客。
6月5日,踏入大屏上观景点,游客们纷纷在格桑花海中拍照留念,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我在短视频上刷到这个地方,就和朋友们相约来这里,这里非常美丽,值得一来!”游客张瑾称赞道。
花田旁,村民陶伟的小吃摊前人头攒动,他在威信县开有一家水果连锁店,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后,他承包了一块地方专营特色小吃。“我们大屏上的环境打造得特别好,视野开阔,晚上来欣赏夜景、乘凉的人特别多。他们逛累了、玩饿了,就可以在这里吃上威信的特色小吃。”他介绍道。
大屏上航拍图。
然而,真正让大屏上居民小组不仅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更能“留得住人、引得进团队”的核心,在于其深厚且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紧邻花海,威信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期,来自贵州遵义、四川泸州等地的研学团队先后到此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先辈精神。研学团队不仅带来人气,也带火了周边消费。基地门口便利店的老板何洪梅明显感受到了变化:“研学团队来后,矿泉水、零食卖得特别好,周末都得提前两天补货。”
游客在格桑花海打卡拍照。
研学基地的落成,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新渠道,不少村民在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前外出打工,离家远顾不上,现在在这里工作,一个月能挣3500块,还能照顾家里,心里也踏实。”负责基地维护的村民李静军和妻子曹安娥都在此务工。
作为基地的固定员工,他们只是众多受益村民中的代表。该基地日常用工达40余人,高峰期用工人数更是多达100余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游客正在大屏上纳凉。
与此同时,大屏上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威信县正在大屏上建设科技馆、花海基地等红色研学场所,进一步丰富研学内容,提升基地的综合吸引力。这些设施的完善,也将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发展更丰富的夜经济创造条件。
“满山花开迎来了盛夏,红色研学基地留住了来自各地的团队,也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它还给我们大屏上的部分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每人年均可增收3万余元。”观音社区党总支书记邹纯江对眼前的变化和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
大屏上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持续不断地投入。近年来,威信县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布局红色教育体验区、研学拓展区和旅游休闲区,以“红色研学+”模式,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徐红、申丽琴、王海 文/图)
来源:威信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