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大姚这个综治中心成功调解十三年积案

一条争执了十三年的“烦心路”,十余户村民从“面红耳赤争吵”到握手言和,从“形同陌路”到合力畅通“和谐路”……近日,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三岔河镇综治中心推动下,汇集各方力量,一场困扰三岔河镇达么村委会阿吾腊二组十三年的修路纠纷成功化解。
一条“纷争路” 十年“心头结”
“这条路不是他陶某某个人的!”“有本事就把路堵起来,大家都靠人背马驮算了!”今年年初,三岔河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接到阿吾腊二组村民老陈“诉苦”。
原来,村子里有一条长约5000米的土路,是村里来往的“咽喉要道”。2012年,为了让“致富路”更畅通,12户村民协商后共同集资修建村组道路并相应地享有使用权。之后,村民陶某某也出资参与到该路修建中,但该情况并未与其他村民协商,这一举动在村民们心中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陶某某又先后两次个人出资,将阿吾腊二组通往村外的小路用挖机扩建成可以通行机动车的机耕路,彻底改变了村里的农作物靠人背马驮的状况,大大节省了劳动成本。但是,此后13年间,因道路复修及权属争议,几户村民多次爆发冲突,陶某某多次用农用拖拉机堵路,村民们的矛盾愈演愈烈,积怨一触即发。
多元联动破僵局 解开群众心结
面对“时间跨度长、利益牵扯广、调解难度大”的“钉子案”,三岔河镇综治中心迅速吹哨,启动“矛盾联调”机制,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办、村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集中报到,依托“一站式”解纷平台,进驻村委会一周,打出“三步破局”组合拳。
通过反复翻查历史档案,走访两村老党员、老干部、村民13余人次,厘清土地权属变迁脉络。走访调查中,调解专班采取“背靠背倾听+面对面恳谈”方式,充分了解各方诉求。同时,以户长会的形式将涉及农户聚集起来,开展普法宣传;发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用“乡音土话”讲清“互让共赢”的道理。
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争议路的土地权属保持不变,每年涉及广大群众的道路复修问题,统一由村民小组负责。
多年积怨就此化解,曾经寂静的“烦心路”上传来发动机的阵阵轰鸣,一车车农作物通过这条乡村“和谐路”运往远方。曾经“红脸争吵”的乡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感慨道:“多亏你们帮大家解开心结,这条路不仅通往县城,更通到了我们心坎上!”
三岔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综治中心保障体系完善,全力推进实体化运行,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推动实现“平安指数”与“幸福指数”双提升。(陈颖、胡怡琳)
来源:楚雄州委政法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