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一株人参果苗背后的“科技范儿”

人民网记者 刘怡
2025年05月28日09:12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仲夏时节,走进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人参果种植基地,一眼望去,成片的人参果植株枝叶繁茂,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农户们忙着修枝打杈,一片繁忙景象。

而在石林县城的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无菌组培室里,同样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正专注地进行着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移植驯化等一系列工作,培育优质的人参果脱毒种苗。“过段时间云南一些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始种植反季节人参果,种苗需求量大,这段时间组培室正加紧培育人参果苗。”指着白色架子上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人参果幼苗,石林县经济作物站站长黄兴龙自豪地说,“现在石林全年都能育人参果苗了。”

【1】在石林的人参果种植基地,人参果植株枝叶繁茂、长势良好。石林县经济作物站供图。

石林的人参果种植基地内,人参果植株枝叶繁茂、长势良好。石林县经济作物站供图

说起人参果,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神话故事里“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的仙果。可在现实里,许多吃过人参果的人却觉得,这个遍体金黄、带有条纹的果子口感一般,没啥味道。

但在有着“中国人参果之乡”美誉的石林,情况可就不一样。这里产出的人参果多汁清爽、甘甜爽口,让人一吃就忘不了。这是为啥?俗话说“苗好半成收”,除了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土壤和亚热带高原气候等自然条件,关键还得归功于石林的好种苗。

那这一株好的人参果苗是如何育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石林开始尝试引进人参果种植,但受限于当时对种植条件的认知不足,发展缓慢。直到1996年,石林县西街口镇首次在高海拔冷凉石漠化山坡试种,才发现该特殊地貌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人参果生长,从此让人参果在石林真正“扎下了根”。

“刚开始种的那几年,特别不容易,当时市场接受度低,消费者对人参果的口感也不认可。”黄兴龙顿了顿,接着说,“而且当时对人参果的病虫害认识也不足,一旦防控不好,出不了一个星期,一片地里的种苗就会全军覆没。”这也导致那几年里,石林县的人参果种植面积波动大,产业发展也十分缓慢。

人参果口感差、抗病性弱,可当时国内对人参果种苗的研究却很少,没有经验可借鉴。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只能自己干,开始与市里的专家合作,尝试人参果的脱毒种苗培育。“当时,反复试验,又反复失败,有时候试种结出来的果子还是葫芦形的。”经历当年培育研发全过程的黄兴龙,对那段日子依旧记忆深刻。

【2】人参果组培脱毒苗培育中心里的培育的脱毒人参果苗。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人参果组培脱毒苗培育中心里的培育的脱毒人参果苗。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脱毒种苗终于培育出来了。这种脱毒苗更适应环境变化,抗病性强,还耐寒、耐旱,植株健壮、产量高,果品也好。推广种植后,整个石林县的人参果种植面积开始稳步提升。

解决了人参果苗的抗病性问题,石林县又开始投入科研力量,和科研院校、机构联合开展人参果杂交育种,筛选优良品种,给人参果的“芯片”迭代升级。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2023年,曾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183天的人参果种子,在石林县经济作物站播种后,筛选出来的优良植株经过种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制定实施《人参果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人参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推广“科技小院+农技协+合作社+基地+果农”模式、生态绿色有机种植……在石林县的不断努力下,产量高、口感好的石林人参果渐渐有了名气,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识认证、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石林县(人参果)还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人参果也成为石林一张响亮的产业名片。

地里生长的人参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地里生长的人参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看到石林人参果产业发展不错,石林县周边陆良、弥勒、泸西等县市也开始种起了人参果。此外,石林还带动了红河、楚雄等干热河谷地区种植反季节人参果,一年四季都能产人参果。

如今,石林县人参果种植面积达到17.21万亩,近3年年均产量28万吨,年均销售额21亿元。在科技赋能下,石林县以17.9%的人参果种植面积创造了47.9%的农业产值,成为重要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销售中心和人参果优质种苗繁育中心,人参果也成为了石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幸福果”。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