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20世纪建筑遗产:见证发展脉动的近现代建筑

2025年05月27日08:4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世纪建筑遗产:见证发展脉动的近现代建筑

   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日前在北京向社会推介。北京市的北方工业大学早期建筑、南昌市的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生产车间旧址、腾冲市的艾思奇故居、南京市的励志社旧址、大连市的满铁大连图书馆旧址等100个项目入选。

   20世纪建筑遗产主要指1900年至1999年设计建成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在本次推介的项目中,“资历”最老的要属黑龙江省黑河市的瑷珲魁星阁。它建于1900年3月,原为供奉魁星(文曲星)的楼阁,具有科举文化和军事防御双重功能。1900年“庚子俄难”中,沙俄焚毁瑷珲城,全城仅魁星阁幸存。魁星阁通高16米,底边各长8米,呈砖木结构的方形塔式形制。一至二层为青砖砌筑,塔顶为木结构亭阁,雕梁画栋、覆绿色琉璃瓦。横梁设龙头斗拱,四角正檐饰有祥兽和吻头,构件精美,保存完好。它是瑷珲古城由毁而兴的历史见证,也是黑龙江将军衙门府及古城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筑。

   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剥离了实际应用价值的古代建筑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本次推介的项目中,有诸多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现代建筑,它们折射出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历程。比如建成于1989年的新华社业务技术楼,以“巨笔”造型寓意新闻传播的权威与力量,常作为新华社形象的代表,也曾是北京二环路以内的最高建筑,具有重要的时代象征意义。

   又如北京市中关村街道的科源社区,13号、14号和15号楼被称作“特楼”,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建起的、安置知名科学家的居住区,三栋楼里曾住过54位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学界泰斗。“特楼”是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实物见证,是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祥地,记载着新中国科学发展史,记录着顶级科学家心系祖国的奋斗足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将中关村“特楼”列入其中。

   亚洲建筑师协会候任主席伍江认为,中国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推介为亚洲诸多国家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借鉴。当然,推介并非最终目的,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所说,我们充分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特别要以“活化”为动能,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则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理念需要阐释并展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与全国专家努力耕耘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魂魄。要让公众理解,不仅仅要诠释20世纪建筑遗产瑰宝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使就在身边的20世纪文化资源努力融入人们的生活。

   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同期举办。

   据了解,“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指导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百余位业内建筑文博专家委员向业界与社会推介的项目。自2016年至今,已推介了十批1000个项目,涉及十多个门类,时间跨度百余年。这些建筑遗产项目不仅紧随《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向,还丰富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新类型。(记者李韵)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