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小城古树茶,从乡野山林到香飘世界

当地时间5月21日,中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古树茶跨越山海,首次走进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在外交部的关心和联络下,“第三届老山国际春茶节之走进联合国”国际茶日庆祝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5月21日,“第三届老山国际春茶节之走进联合国”国际茶日庆祝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图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
在地球的另一端,云南边境小城麻栗坡的深山里,晨雾还未散尽,瑶家姑娘盘秀玲已背着竹篓穿行在古茶树间。指尖抚过百年树龄的枝叶,晨露顺着叶片滚落, 浸润着她脚下的红土地——这里生长着40万株古茶树,曾藏于深山无人识,如今成为“国礼茶”,飘香世界,也成为边民增收的“金叶子”。
深山茶田的困顿:守着“金叶子” 过着苦日子
麻栗坡地处祖国南疆,与越南“五县一市”接壤,山峦叠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古茶树资源。早在明朝末年,当地就有茶农种茶的记载,但直到21世纪初,这里的古树茶仍困于“有品质无品牌、有资源无效益”的境地。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人管这些老茶树,好多茶园都荒了。”麻栗坡县佳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佳茗茶业)负责人徐玉艳回忆起2011年创办合作社的艰辛,很是感慨。那时,她和乡亲们守着500亩茶园,用废弃房屋改造成厂房,靠赊购的旧设备制茶,年产量不足10吨,茶叶只能以原料形式低价卖出,亩均收入不到2000元。“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茶农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口袋里却没剩下几个钱。”
更棘手的是种植与加工技术落后。猛硐乡茶农李贵华记得,过去茶树不修剪、不施肥,全靠“天养”,鲜叶品质良莠不齐;制茶全凭经验,没有统一标准,“炒糊了、揉碎了是常事,客商来看了直摇头。”缺乏品牌支撑,麻栗坡茶叶长期淹没在云南众多茶产区中,即便品质优异,也难有议价权。
5月8日,第三届老山国际春茶节在麻栗坡举行,外国媒体记者在麻栗坡猛硐瑶族乡体验采摘古树茶的乐趣。人民网记者 徐前摄
外交帮扶架起桥梁: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2013年,外交部开始定点帮扶麻栗坡县,一场围绕古树茶的“产业革命”悄然启动。外交部立足当地资源,确立“品牌赋能、全链提升”的帮扶思路,从资金、技术、市场三方面精准发力,为古树茶产业装上“加速器”。
针对茶企资金短缺难题,外交部引进香港仁善扶贫基金会,设立5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佳茗茶业正是首批受益者。2018年,50万元帮扶资金注入,用于引进清洁化制茶设备、改良茶树品种。“以前手工炒茶一天只能做20斤,现在机器生产一天能处理500斤,还能精准控制温度,茶叶品相和口感都提升了。”徐玉艳指着车间里的滚筒杀青机说。
为破解加工技术瓶颈,外交部牵线香港新华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设麻栗坡首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引入萎凋、发酵、烘焙等标准化生产线,并派来资深制茶师赵炳耀驻厂指导。“我们根据古树茶的特性,制定了一套加工工序,从鲜叶摊晾时间到渥堆发酵温度都有严格标准。”赵炳耀翻开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批次茶叶的检测数据。
在种植端,外交部协调云南省、文山州农科院专家定期进山,开展“茶园课堂”。2024年冬季,专家们带着修枝剪和生物防治手册,“手把手”教茶农修剪茶树、配制有机肥。“现在知道了‘留二采一’的采摘法,茶树越养越壮,鲜叶产量提高了30%。”李贵华摸着修剪整齐的茶树枝条,眼里满是笑意。
外交部充分发挥外事资源优势,为麻栗坡茶叶搭建“出海”通道。2019年,首场“老山国际春茶节”在京举办,助力“老山茶”亮相国际舞台;2023年,“友谊茶”被选为外事活动赠礼,随外交使团走进法国、阿联酋、波黑等数十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使者”。
“第一次看到自己做的茶叶出现在国宴上,那种自豪没法形容。”徐玉艳回忆起2024年随团赴京参加茶展的场景,“展览会上,外国使节喝了我们的古树红茶,直夸‘有山野的清甜’,当场就签了订单。”
麻栗坡古茶山航拍。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市场破局:“老山茶”从深山走向世界
在外交帮扶与本地企业奋发努力的双重驱动下,麻栗坡茶企迎来蜕变,龙头企业崛起,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全产业链。
2023年,在外交部牵线搭桥下,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国茶”)落地麻栗坡,投资建设标准化加工厂,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茶农和小作坊纳入产业体系。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麻栗坡茶叶分公司厂长赵炳耀介绍:“我们与15家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鲜叶收购价较市场价提高20%。2024年采购新叶50余吨,带动3000户茶农增收。”
加工厂里,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色选机筛选出杂质和异色叶,金属检测仪确保茶叶安全,真空包装机为高端产品穿上“防护衣”。依托新华国茶的技术优势,麻栗坡开发出10余款中高端产品,单价从过去的每公斤200元提升至2000元以上,部分古树茶饼更是成为收藏级单品。
麻栗坡瑶族姑娘在采摘古树茶。人民网记者 徐前摄
佳茗茶业的厂房外,“国礼茶生产基地”的铜牌格外醒目。走进展厅,7款印有“外事礼品”标识的茶品整齐陈列——茶小红(红茶)、茶小绿(绿茶)、长歌(普洱茶)等,每一款都有专属的外事活动纪念故事。
“这一切都始于外交部的‘麻品进京’工程。”徐玉艳翻开合作备忘录,2019年至今,佳茗茶业先后参加12场全国性展销会,外交部工作人员带着他们跑遍北京、上海的茶叶市场,“帮我们对接经销商,甚至亲自设计包装,教我们讲品牌故事。”如今,佳茗茶业的茶园扩大到3000亩,拥有7个注册商标和2项发明专利,2024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周边茶农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国礼赋能:茶香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此后,麻栗坡茶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44万亩,培育茶叶企业28家、合作社19个,全产业链产值达2.2亿元,“国礼茶”成为最亮丽的名片。
在猛硐乡,曾经荒废的茶山变身“观光茶园”,游客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茶旅融合带动餐饮、民宿收入增长40%;在县城,“老山国际春茶节”成为年度盛事,2025年的展销会上,200多家客商现场签约,订单金额突破8000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的年轻人开始回流。徐玉艳的合作社里,“90后”制茶师李娜熟练操作着智能炒茶机,“以前觉得山里没出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传承茶文化,比在城里打工强。”
工人在麻栗坡县猛硐乡新华国茶加工厂作业。新华国茶供图
“我们的古树茶能成为国礼,靠的是外交部的‘搭桥’,靠的是乡亲们的坚守。”赵炳耀端起刚泡好的“友谊茶”,茶汤在杯中流转,映出窗外连绵的茶园,“现在外国人喝了我们的茶,都知道中国有个麻栗坡,那里的茶香,带着山的味道、家的味道。”
从“乡野茶”到“国礼茶”,当联合国展厅的灯光映照茶汤,“老山茶”既是中国边疆各族群众致富产业的代表,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和中国减贫故事的鲜活名片。如今,40万株古茶树在红土地上抽枝发芽,见证着一个边陲小城从“以茶赋能”到“以茶富边”的跨越。当茶香飘向世界,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增收,更是边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这杯“国礼茶”,泡出的是乡村振兴的新滋味,是深山与世界的“甜蜜联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