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泥腿子”的富民实践

“乡亲们,咱太平乡的土地,肥沃得能攥出油来,这么好的地方,咋能一直穷下去!”2019年的谷雨时节,云南省漾濞县太平乡平地村村民周红军身着红色POLO衫和迷彩裤,蹲在地头,手指深深地插进黝黑的泥土里。身旁围坐的十几位椒农,望着刚刚冒头的辣椒苗,眉头紧紧皱着。
这个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的汉子,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清晨。前一晚,他连夜从楚雄元谋苗地拉回来的五千株辣椒苗,此刻正蔫头耷脑地“躺在”田垄上,毫无生机。
60岁的周发明,满脸忧虑地说道:“红军啊,咱祖祖辈辈都种玉米,你弄这些稀罕玩意儿,到了秋后,怕是全家都得喝西北风哟!”
那个夜晚,农场里的灯光一直亮到鸡鸣时分。周红军再次把手机里精心准备的市场调研报告翻出来,密密麻麻的数据,在手机屏幕上闪烁,仿佛在诉说着新希望。
“大家仔细瞧瞧这些数字,工业辣椒每吨的价格,可是玉米的八倍啊!咱们要是种上三亩辣椒,收成抵得上三十亩玉米!”
说着,他神情坚定地道:“这半个月,我跑了六个辣椒种植基地,人家盐碱地都能迎来丰收,咱们这肥沃的黑土地,为啥就不行?”
转折出现在2020年的惊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周红军驾驶装满生物肥料的拖拉机,在雨中冲进试种辣椒的田里。此时,18户试种户正守着那些发蔫的辣椒苗,愁得直抹眼泪。
“叶面得像这样斜着喷!”雨幕中,周红军扯着已经沙哑的嗓子,大声地给农户们示范着,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泥水顺着雨衣灌进胶鞋里。
后来,村里的老把式周发明逢人便讲:“那天夜里,红军带着技术员,直接在地里搭起了帐篷,手电筒的光晃了整整一宿,那光亮啊,比夏夜的萤火虫还密集。”
为了更好地发展,2022年,周红军成立了公司,当辣椒烘干厂内飘出第一缕浓郁的椒香时,周红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对着工人们说道:“大伙瞅瞅这颜色,多鲜亮!就跟咱们往后的日子一样,越来越红火!”
在流水线的尽头,周发明正仔细地检查着包装。他种的“子弹头”辣椒,正被整齐地装车,发往腾冲、贵州等地。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最为顽固反对种植辣椒的老汉,如今已然成为农业技术夜校里的助教,给乡亲们传授种植经验。
在周红军的引领下,公司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规模日益壮大。到2024年,公司已成功跻身县级龙头企业行列,产值达800万元,它不仅为当地4000多人提供了包括零工在内的就近务工机会,还让农民人均增收3万多元。
公司的蓬勃发展,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纷纷回乡发展,为家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活力。如今,工业辣椒种植已成为太平乡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种植工业辣椒,过上了富足美满的生活。
周红军的奋斗历程,是漾濞县新农人拼搏进取精神的生动缩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深刻诠释着新时代农业人的担当与梦想。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虎遵会、赵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