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崔秀明研究员团队着力破解三七连作障碍难题——

让“三七回家”

2025年05月14日08:27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三七连作障碍一直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烦恼”。对此,文山州采取政府引导、科研攻关、企业推广的模式,引进成立专家院士工作站,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平台,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研究分析,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和试验推广。

  走进文山市坝心乡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七种植基地,一片片遮阳网覆盖下,近500亩老地复种的连片三七绿意盎然。“平均鲜产量为每亩1318.23公斤,按照25%折干率计算,折合每亩单产329.56公斤。”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这片曾在几年前才种植过三七的土地,已孕育出新的丰收希望。丰收的背后,是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研究员团队持续攻坚20余年的科研成果。

  “三七轮作年限从15至20年缩短到5年以内,这在前几年是无法想象的,也无人敢相信!”望着丰产的三七,种植基地负责人杨朝东喜上眉梢。“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文山三七产区累计推广超4万余亩,惠及数万七农,实现了“三七回家”。

  三七被誉为“金不换”,其生长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栽培过三七的土壤往往需要间隔20至30年才能再次种植。随着三七大面积种植,文山州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越来越少,三七一度面临“无地可种”的危机。

  “中药材讲究道地性,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和道地产区,而连作障碍导致农户只能不断更换种植区,三七质量和标准化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三七产业的发展。”崔秀明感叹道,“搞三七研究,连作障碍是绕不开的课题,让‘三七回家’也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2003年,时任文山州三七研究所所长的崔秀明率先与国际团队合作开展三七连作障碍研究,却在2005年遭遇溴甲烷禁用令的冲击。“就像刚找到钥匙,门却被封死了。”崔秀明回忆,面对国际技术路线的中断,他带领团队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

  2006年,崔秀明刚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成功申请到了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三七连作障碍的化感效应及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该项目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三七自毒物质作用机理。2009年他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后,在黄璐琦院士指导下,从化感效应、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营养平衡、病原菌累积等多个维度系统开展了三七连作障碍成因研究,构建了三七连作障碍理论体系。2016年崔秀明加入朱有勇院士牵头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七连作障碍的成因理论。

  “连作障碍是个世界难题,既要绿色生态可持续,还要能够适应地方条件,控制成本,让七农想用、也用得起。”崔秀明说。

  2018年,在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崔秀明研究员团队与华润三九集团、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文山三七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合作,经过5年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包含“病原菌快检—棉隆处理—微生物修复—绿色防控”等四大核心技术为主体的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完整技术体系。

  “只要撒熏蒸剂、翻地、覆膜就可实现自然熏蒸,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去年采用崔老师的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种植就获得了成功,今年又获丰收。”在马关县八寨镇,看着长势良好的三七,种植户蔡清洪笑容满面,“去年和今年的收益都达到每亩7万元,扣除成本每亩收益可以达到2万元左右。”

  “技术的创新突破要走出实验室,真正走进田野,切合实际生产需求,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市场的认可。”在崔秀明看来,现代农业技术追求的是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提高产量,技术具备可推广复制性,才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受益。“该技术采用国家绿色食品推荐使用的土壤处理技术,土壤处理产品已经在三七上登记使用,该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效益高。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该技术种植的三七不仅产量高,经过国检云南云测质量检验公司等第三方检测,三七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皂苷含量显著高于药典标准,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野说。因此,该技术很快被老百姓接受,得以在生产中迅速推广。

  如今,在文山三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技术服务门店,每周接待前来咨询的七农超百人。在文山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和文山三七和中药协会共同举办的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会场,原计划60人的培训班,实际参加培训的七农及企业人员达200余人。这项技术已逐渐走出实验室,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破解三七连作障碍只是起点,眼下崔秀明研究员团队正将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展至重楼、黄精等濒危药材种植领域。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正在乌蒙山连绵的丘陵间悄然进行。(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