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云南景谷:科技赋能 铺就乡村振兴路

2025年05月10日14:07 |
小字号

初夏时节,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景谷镇文山村,连绵茶园似绿色绸缎铺展,涌动着勃勃生机。这里,景谷马厩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扎根于此,演绎着多品类茶产业与科技种茶深度交融的精彩篇章,成功探索出“茶+药”立体种植与数字化应用融合的特色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海拔1600米的马厩村民小组,藏着一抹“紫色传奇”。2006年,村民石凤益从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带回紫娟茶种。二十余载悉心培育,他打造出景谷县规模最大的“紫娟茶园”,150亩茶园年产值约30万元。这些通体紫红的茶树堪称“宝藏”,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0倍,市场售价高达每公斤400元。

景谷镇文山村种植的紫娟茶。陈芳摄

景谷镇文山村种植的紫娟茶。陈芳摄

近年来,石凤益大胆创新,开启“立体农业”新篇章。茶树在上层舒展枝叶,下层则种满红花滇黄精。红花滇黄精有“懒专家”中药材之称,管理简便,与茶园同管即可,五年一收,亩产超2吨,市场供不应求。石凤益算起增收账,笑容满面:“以前一亩茶园收入4000元,套种后翻倍到8000元,多了一份额外收入!”

紫娟茶以独特紫色芽叶和高含量花青素受市场追捧,红花滇黄精凭借润肺生津、健脾益胃等功效成珍贵药材。合作社推行的“紫娟+滇黄精”套种模式,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大幅提升茶园综合效益。据石凤益介绍,此模式还能减少病虫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目前,合作社茶园面积达1100多亩,600多亩用于套种滇黄精,下一步计划在整个茶园推广,提升亩产效益。

同时,合作社在传统景谷大白茶种植上持续深耕,通过品种改良与管理升级,提升茶叶品质与产量。如今,1100多亩茶园均成有机茶园,为高品质茶叶生产筑牢根基。

科技,已成为文山村茶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今年,石凤益引入先进数字化温控设备,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加工模式。借助温控和湿控设备,合作社实现白茶加工标准化,春、夏、秋茶品质稳定一致。

“以前加工一批白茶要60多个小时,现在48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石凤益介绍。数字化设备大幅提高加工效率,显著提升茶叶品质。如今,白茶加工在密闭房间内完成,精准控制温湿度,解决品质波动问题,实现全流程标准化与高效化。石凤益自豪地说:“现在春夏秋茶,品质都一样好!”

紫娟茶地中套种滇黄精。陈芳摄

紫娟茶地中套种滇黄精。陈芳摄

如今,景谷马厩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成员从26户增至60多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随着景谷镇“万亩滇黄精套种计划”启动,这片紫色茶园正续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传奇,让茶香飘向远方,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茶叶作为景谷镇支柱产业,成绩斐然。数据显示,景谷镇现有茶园5.9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3.18万亩。2024年干毛茶总产量3464.68吨,综合产值达3.8亿元。全镇14家茶企获有机认证,涉茶市场主体超千家,茶产业覆盖1.3万从业人员。

景谷县相关部门表示,将以文山村马厩专业合作社为标杆,加大对茶产业扶持力度,鼓励茶企和合作社开展品种、技术、营销创新。同时,推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周洁、周翔宇、陈芳)

来源: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祝鸿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