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越岭筑坦途
——渝昆高铁云南段施工现场见闻

5月,云岭大地活力升腾、干劲涌动。全长388.6公里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渝昆高铁云南段施工现场,轰鸣的机械声、有力的号子声,汇成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作为云南省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约700公里的渝昆高铁从四川盆地进入云贵高原,海拔从400米爬升至2000米,地形剧烈起伏,穿越了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全长388.6公里的云南段中,桥隧比高达88.07%,工程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交通大动脉连接川、渝、贵、滇4省市。为了渝昆高铁早日通车,广大铁路建设者们奋战一线,抢工期、抓进度、保节点,攻坚克难,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渝昆高铁云南段路基土石方已完成95%,桥隧施工完成超85%,路基、桥梁、隧道等站前主体工程已基本成形,站后“四电”及站房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掘进,全力攻坚“硬骨头”
渝昆高铁全线共有10座长度大于10公里的隧道,均位于云南境内,其中彝良隧道和炳辉隧道长度超过20公里。
全线最长隧道彝良隧道全长24.8公里,地处乌蒙山腹地,连接盐津县和彝良县,最大埋深达920米,四级、五级围岩占比超85%。在这个几乎囊括了隧道施工所有不良地质类型的“地质博物馆”里,建设者们常年与群山为伴,与晚霞共舞,为在年内实现全隧贯通全力攻坚。
与彝良隧道毗邻的炳辉隧道是全线第二长隧道,全长21.17公里。隧区山高坡陡,地形陡峻,隧道交替穿越滑坡体、断层、背斜、向斜等不良地质构造,面临危岩落石、塌方、突泥突水、隧底变形、瓦斯、岩爆等多种风险,现场施工四、五级围岩占比合计达到79%。中铁五局的建设者们迎难而上,通过微台阶、短进尺、快循环、勤量测、强支护、早封闭等措施,攻克围岩条件差、地质变化杂、突泥涌水多等施工难题。隧道建设近3年来,实现了现场施工“不停步”,安全生产“零事故”。
“现场情况怎么样?”天刚蒙蒙亮,中铁五局项目经理付军就已经在工区一线询问队长生产进度。正值大干关头,他全天穿梭在各个施工点上检查指导,事无巨细反复核对。在隧道掌子面,中铁五局项目副经理王冲驻扎一线推广新爆破技术,现场指导、测算数据、调整爆破药量。在他的努力下,掌子面炮眼少了,成本节省了,效率翻了几番。
冲刺,决战决胜勇担当
渝昆高铁出川入滇第一站——盐津南站设在隧道和桥梁连接处的悬崖高处。这样的选址在我国高铁站点中也是罕见的。京昆高铁西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盐津县地势险峻,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构成极大挑战。考虑到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区域发展规划等多重因素,盐津南站的设计创新性地应对了地形上的挑战。
全长787.05米的白水江四线特大桥是盐津南站站台桥,大桥采用高铁站台和桥梁一体设计,以“80米+152米+80米”的连续刚构跨越白水江。中国铁建大桥局项目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盐津南站白水江四线特大桥建设屡创佳绩。目前,盐津南站白水江四线特大桥挂篮连续梁已完成全部202个节段的77%。
在会泽县待补镇,由中铁十二局集团承建的渝昆高铁云南境内移动模架制梁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5月8日上午,经过1300多天的艰苦鏖战,由该局承建的渝昆高铁华山松隧道斜井至2号横洞区间安全贯通,这一关键节点的打通,有效改善了隧道施工通风条件、优化物料运输通道,为全隧贯通打下了坚实根基。
位于寻甸县的中铁十六局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八标梁场制梁区内,安全负责人魏永杰紧握对讲机,不时发出提醒:“注意安全!小心脚下!”梁场每天计划生产两片箱梁,每片梁从入模到浇筑完成要10到12个小时,后续的张拉、养护、压浆等一系列工序又需要10余个小时,全程需要不停歇盯控,直到运送到存梁区才算结束。为了不影响后期施工,项目部采用昼夜不停、人停机不停的方法换班施工作业。
在制梁区旁,轨道重复试验正在紧张作业。为解决无砟轨道收缩开裂、混凝土气泡等问题,每次试验都需要10个小时左右,过程中采用“三二二”收面工艺,即3次收平,2次压光,2次控裂,成型后要立马着手开展试验数据检测和分析,寻找稳定混凝土配合比和裂纹、气泡等出现规律,确保按期启动无砟道床首件施工并一次成优。
烈日下机器轰鸣声、金属敲打声、钢筋切割声不绝于耳,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奋勇向前,为即将呼啸而过的列车铺设坚实的路基。 (记者 胡晓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