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避免“表达失语症”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2025年05月09日08:2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避免“表达失语症”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次考试没考好,也不能‘emo’了,感觉自己好‘废’”“退!退!退!”“carry全场”“走花路”“反黑”“C位出道”……这些“黑话”肆意狂欢,校园面临着语言污染的严重威胁。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认知与获得的过程。在数字文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不仅重构了人际互动模式,更深刻变革了社会生产、生活形态及文化范式。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传播实践生成的媒介话语、文化符号,其初始含义、隐喻以及词汇再造呈现了多元的文化现象。网络新语与网络“烂梗”同在,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长时博弈,对作为基础教育语言与文化教育的语文教学这一主阵地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问题是课程的缘起。语文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应该是天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从课程观的高度,通过“当代文化参与”课程建设,引导学生组成语文学习共同体,和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实践,聚焦并提炼问题,理性客观地审视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

  从统计学的角度盘点我国网络语言的源起、使用场景、使用频次与圈层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解构不同时期网络语言的表征,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文化发展生态;从语言学的角度梳理网络语言的语用现象、修辞特征、情感意义等,揭示“语言荒诞”背后的合理化创新要素或负面效应;从传媒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演化发展规律、议题特征和复杂多样的个体和社会心态……我们常常说,跨学科学习体现了课程的素养转向,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地、审辨地、自觉地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知识,多面客观地审视网络语言的时代表达特征,自觉抵制低俗、暴戾、恶趣、无序的网络“烂梗”,避免“表达失语症”,避免语言文化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误导,才能从源头构建清朗语言环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从网络语言中敏感地发现课程建设的契机,就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写道:“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他们宗教的秘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启示我们:不是到表达者的语言里去寻找文化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文化里去寻找语言的秘密,这是让语言文化得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哲学基础。

  当然,这需要语文教师有着高度的敏锐的教育自觉与语言自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能自觉地进行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基于教育者的育人定位,能自觉地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关注开发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语言文化的活动主题,与学生一同增强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对网络语言乃至于网络“烂梗”,出于规范祖国语言的目的,语文教师与所有的教育者不应手足无措。而应理性客观地去应对,多与学生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一起探究,积极互动,在自觉的文化认知、扬弃与吸纳中,在现代语言的有序、鲜活的创新中感受时代的脉动与文化的守正创新。(程云)

(责编:木胜玉、徐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