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曾孝濂:“我还没有画够,也没有画好”

2025年05月08日08:43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曾孝濂:“我还没有画够,也没有画好”

近日,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发布。作为文津图书作者代表,博物画家曾孝濂上台发言。

他在台上站定,说道:“我今年,86岁。”台下观众纷纷鼓起掌来。

曾孝濂被称作“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和全国300多位植物分类学家、164位插图师一起,一共用了45年的时间,编纂出全世界最大型的、种类最丰富的巨著——《中国植物志》。几十年来,曾孝濂为包括《中国植物志》在内的科研著作创作过2000多幅植物科学画。

“从生理上来说,我已经到了隆冬季节,但从心理上来说,我还没有画够,也没有画好,我绘画的春天还没有结束。”曾孝濂说。

写自传《自然而然》,是曾孝濂少有的画画之外的“工作”。

他原本不想写,“一个老头子,做一件事做了一辈子,有什么好写的”。曾孝濂说的“这一件事”,就是画科学植物插画。他19岁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担任绘图员;退休后,他的画笔也没有停下。

但曾孝濂发现,年轻朋友中有些人很好奇——“你们这代人,当年是怎么过的?”

那就写吧。本来想采用自己口述、其他人代为整理的方式完成,但看了别人的整理,曾孝濂觉得还不是那个意思。大家处于不同的时代,很难理解他当年的选择和心路历程。既然是这样,只好自己动笔。

为了实事求是,严谨准确,曾孝濂和老伴、老同事一起慢慢回忆,细细查找资料,完成了自传《自然而然》。

这本小书,既是对曾孝濂个人的人生记录,也是一份对中国植物科学画事业发展历程的见证。

采访中,曾孝濂好几次提到“时间”。“去年因为写这本书,花费了大半年,我太心疼了。”他心疼时间,舍不得时间,因为他还有很多画想画。

与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植物科学画既要求精准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兼具科学和美。曾孝濂是大师,他的作品充满勃勃生机。那静态的花草,在曾孝濂的笔下,有着张扬热烈的生命力。

但他觉得,还不够好。

画植物科学画,一方面要准确,那是工作的准绳;另一方面要表现植物对生存的渴望,要画得准,还要画得活。

时代不同,对植物科学画的要求也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要随之发生变化。“我们永远只能达到阶段性的成果,能画出我感觉到的60%就不错了,不可能做到极致。”曾孝濂想追求极致,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曾孝濂说,不必把自己当一回事,但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一回事。他所从事的博物画,其实是个小众领域。“世人多不屑一顾,我偏觉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他曾这样写道。

现在的年轻人,没赶上编纂植物志的时代,但这是一个重视生态的时代。曾孝濂看到,有大批年轻人进入这一领域,博物画迎来了春天。

“我希望他们坚持又有定力,拿起画笔,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练就一套自己的路子,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把我们中国的博物画向民族化、世界化的超一流水平推进。”曾孝濂期待着。(记者 张盖伦)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