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了“天眼”的哀牢山,就是不一般

“这套系统像给哀牢山装上了‘天眼’。”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副局长肖云龙指着名为“无人机智能巡护监测系统”的设备说,“有了这套系统,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就能实时查看密林深处的状况,遇到突发情况还能用机载广播进行远程警示。”
哀牢山为何需要“天眼”?“哀牢山地形复杂,传统人工巡护存在盲区多、效率低等难题。特别是陡坡、深谷等危险区域,人员很难到达。所以需要构建‘空中+地面’的立体化防护体系。” 肖云龙说。
无人机智能巡护监测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套系统包含四旋翼无人机、4套无人机机场、应急灭火无人机等核心设备,搭载数字语音广播系统、三光相机、多光谱相机等先进载荷,能解决的问题很多。”肖云龙介绍。
茫茫哀牢山。镇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介绍,这套系统采用“机巢驻点+机动巡查”模式,通过AI检测定位算法,实现林业多场景自动化巡护,与现有高点监控系统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监测的全天候防控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自今年1月投入使用后,这套系统的无人机机场可覆盖半径5公里的安全巡查范围,使重点管护区域巡护效率提升5倍以上,特别适用于人员难以到达的陡坡、深谷等危险区域。
山上安装的监控摄像头。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不仅如此,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该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森林防火方面,通过AI烟火识别技术,每台无人机机场能实现半径5公里范围内火情秒级预警;执法监管方面,今年以来,该系统在哀牢山野茶树分布集中区域,累计获取高清航拍影像240幅,并以空中巡查、喊话驱离等方式,有效制止了私自进山偷采野茶行为。
在科研监测领域,该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手段。“比如,近期开展的西黑冠长臂猿监测体系建设项目中,科研人员就利用无人机通过热成像技术成功追踪到一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黑冠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肖云龙说。
巡护员操控无人机。镇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智能巡护系统+高点监控系统+传统人力巡护”,三者互为补充,真正构建起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片区的立体监测巡护网。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系统应用,计划采用无人机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植被覆盖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等工作。并探索5G技术支撑下的实时三维建模,为自然保护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经验模式。”肖云龙说。
巡护员正在巡山。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从人防、物防到技防,智能巡护系统的应用不仅革新了传统林业管护方式,更通过科技手段破解了生态保护与高效管理的难题。随着智慧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哀牢山这座横断山脉上的“绿色宝库”正焕发生机与活力。(程浩、李晓飞、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