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绿能澎湃 向“新”而行】

“云端”雪岭走“追光”新路

2025年04月04日08:32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浩渺清波,奔流千里,澜沧江于云岭大地蜿蜒铺展。沿江两岸,各大水电站绿能澎湃,串联成珠。澜沧江水风光多能互补,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的重要支撑,赋能云南省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沿澜沧江而下,人民网云南频道探访澜沧江水系沿线多个电站,看澜沧江两岸绿能澎湃背后如何向“新”而行。

白雪皑皑、山岩嶙峋,风疾云低,脚下是澜沧江奔流。在这里,充足耀眼的阳光带不来暖意,却能被向阳而立的光伏板变换为输送至万家的绿色电能,带来光明与生机。

2024年12月24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由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澜沧江公司”)开发建设的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最高海拔超5240米,创造了世界光伏电站最高海拔新纪录。

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鸟瞰图。陈圣锦摄

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鸟瞰图。陈圣锦摄

为何光伏项目要突破海拔限制在此建设?

“建设选址考虑了光照条件、辐照强度、地貌植被等因素,还能充分利用华能澜沧江公司在迪庆的水电站调节送出优势,实现更高效率的新能源电力消纳。”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部负责人朱德昌介绍。经过多轮论证、环境保护考虑,项目于2024年6月正式开工。

选定建设用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应对的是一道道迎面而来的难题。

首先是“扎根”难。纳古光伏项目的建设场址位于海拔4800米至5300米的极高海拔高寒无人区,项目建设32个光伏阵列区,其中有4块方阵分别位于冰碛石砾区和沼泽区。

“在冰碛石砾区,我们平顺地基后再浇筑条形基础为光伏板‘扎根’,像扎根土地的大树一样,让其难以倒塌;在沼泽区,挖沟排水后采用比普通区域埋深更深的浇筑桩基,以提高其承载力。”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部经理乔吉锋介绍。

扎稳了根后,更大的挑战是保障发电效率。纳古光伏场区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6℃,每年积雪周期长达9个月,长时间的厚重积雪成为了影响超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和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乔吉锋介绍,雪地反射的阳光也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提高发电效率,项目采用双面双玻光伏板,正面吸收高海拔地区充沛的太阳光,背面接收雪地的强反射光,反射发出的热能同时也可以加速光伏板融雪。”

有了双面光,还得解决覆盖在光伏板上的雪的问题。由于海拔和地形环境限制,项目部考虑过多种除雪方式——通电加热能耗高、效益低,机械除雪在该环境下不具备可操作性……思来想去,给光伏板做一层光滑的“皮肤”,似乎是最可行的方案。

于是,华能澜沧江公司联合华能西安热工院,共同开展了高原光伏防积雪薄膜研发工作。“防积雪薄膜需要满足耐低温、不易结冰、透光性好、不易挥发等特点。”在带领团队进行现场勘测试验后,研发团队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没有先例参考的前提下,哪里去找更易于光伏板表面积雪滑落、且不影响其热效率和透光效率的材料?只能到新技术的“无人区”继续探索。

经过研发选定了多种备选材料并进行实验室试验之后,2024年10月,研发团队成员再次背着五六十公斤的检测设备和材料,回到项目现场,在项目部的主导下开展防积雪薄膜验证试验。

“我们在现场制作了7种涂层玻璃样本,有疏水材料、亲水材料和自主研发的超滑涂层,观察对比效果。”华能西安热工院焊接修复与表面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勇回忆,当时,团队成员们在实验室里一两分钟就能涂抹完一块光伏板,但在高海拔、风疾、严寒的条件下却花了近十倍的时间。

【2】冰碛石砾区域施工技术攻关勘探现场。华能澜沧江乌弄龙·里底电厂供图

冰碛石砾区域施工技术攻关勘探现场。华能澜沧江乌弄龙·里底电厂供图

之后的每一天,李勇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通过视频监控观测现场样本的融雪及疏水效果并记录分析。令李勇欣慰的是,在几天后的一场大雪中,相较于以往,涂有纳米氧化硅改性二甲基硅氧烷超滑薄膜涂层的光伏板上积雪滑落时间提前了约半小时,该涂层的数据也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表现越来越好。

“这样的防雪超薄膜就像给光伏板加上了一层‘轻薄的皮肤’,成本低、施工便捷、除雪快,现场测试显示还能有效提升约2.2%的发电量。”目前,团队还在继续研究防雪超薄膜的自动化涂抹装置,以此降低涂抹安装劳动量、提高效率。

据介绍,纳古光伏项目安装了近20万块具有自主研发防雪超透薄膜技术的双面双玻光伏组件,为高海拔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升积累了经验。

2024年云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云南省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其中绿电占比超90%,集中式光伏并网规模居全国第二。充沛的绿电正在为云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为华能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建设项目,纳古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1.58亿千瓦时,可满足约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产生的绿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4万吨。(雷霁、张星辰、孙贺)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