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打造样板 做好“旅游+”大文章

三月的云南,春意盎然,春光无限好。曲靖正全力擦亮“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这张名片,下足功夫做好“旅游+”“+旅游”大文章,精心构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样板体验场景。
土瓜冲村的落日黄昏。曲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唱响“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 让“沉睡”乡村“活”起来
当“住在乡愁里”逐渐成为风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曲靖,选择住上一段时间,深度体验旅居曲靖的惬意生活,土瓜冲村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走进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的土瓜冲村,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旅居客们聚在一起聊天、喝茶。这个曾经的“空心村”,经过精心打造,闲置的农村房屋和撂荒地被盘活利用,77套老旧土房“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宿、咖啡馆、茶室。如今,土瓜冲村已成为北上广、川渝等地自由职业者、创作者等人群的热门旅居地,城郊游、周末游、研学游等各类游客纷至沓来。
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让旅居者重新定义了生活,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村子”催生了新业态,焕发出新的生机,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许晋源在村里开设的乡居小院土菜馆,一到周末就生意火爆,几张桌子根本不够用;“弥”工作室的张婵开设了画室,年毛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张贵华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小超市,售卖特色小吃,每月收入4000多元。土瓜冲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实现增收80余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4万元。
土瓜冲变“土”为“金”,成为了云南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旅居村。在曲靖,像土瓜冲村这样的旅居示范村,还有马龙区的水箐村、咀子上村,宣威市的戈平村等,这些村子的旅居客入住率超过90%,租期短则半年,长则10年。
旅居曲靖的火爆,受益的不仅仅是村民。
在享受曲靖绿水青山馈赠的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居客们把旅居村当作“第二故乡”,充分利用旅居村的资源,从事文创、开设咖啡馆、开展直播等活动,不断丰富着业态,给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一个个旅居村与旅居客“双向奔赴”的故事,在各地的旅居村不断上演。
一个个曾经抱着好资源“沉睡”的“空心村”,如今变成了吃上“旅游饭”的“样板村”,昔日被人嫌弃的“老旧屋”成了旅居客的“幸福窝”,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幅活力十足的乡村旅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24年,曲靖的旅居成效显著,省内外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4.0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1%。曲靖乘势而上,持续打响“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
据介绍,未来三年,曲靖计划建设打造200个旅居村,培育1家以上全国性龙头旅居产业,每个县(市、区)培育2家以上旅居市场主体,接待旅居人数在2024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5%。从“观光打卡”到“沉浸旅居”,从“单一住宿”到“多元生态”,曲靖正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曲靖,一场以“留住人、打动心”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蓬勃开展。
罗平油菜花。曲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彩画卷诱人丰富产品留人
从被“山水”吸引,到心甘情愿住下来感受“烟火气”;从“去曲靖”到“在曲靖”,天南海北的人对曲靖情有独钟,选择旅居曲靖的原因是什么呢?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产品供给是关键。拥有“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名片的曲靖,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它是云南的副中心城市,GDP位居全省第二。
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夏季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一水滴三江、一脉分两盘”,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境十分宜人。厚重的历史馈赠给曲靖众多的文化瑰宝,慷慨的自然赋予了它绿色美丽的自然环境,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为曲靖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24年,曲靖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7733.72万人次,同比增长8.839%;游客总花费达829.6亿元,同比增长5.38%。这是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
为了持续擦亮“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这张名片,曲靖主动融入和服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将文旅居融合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曲靖市把旅游业打造成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准确把握、充分发挥气候等自然资源、文化等人文资源、区位等交通资源优势,做好“旅游+”“+旅游”大文章。曲靖旅游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全面铺开。
麒麟水乡。曲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曲靖独特的自然风光、浪漫的四季花海,不仅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一条蓬勃发展的产业链,是生态与经济共生的典范。
麒麟水乡围绕“春赏菜花夏观荷,秋日又闻稻花香”的乡村观光旅游“花”样经济,打造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通过举办荷花节、龙舟赛,配套草坪音乐会、亲子农事体验等活动,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旺季时周边民宿一房难求,大闸蟹、小龙虾、酱水鱼等美食备受游客青睐,形成了“玩在水乡、吃在沿江”的文旅融合品牌,带动周边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解决周边3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培育60余家商铺、民宿及农家乐,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会泽,这座坐落在滇东北高原的千年古城,以繁花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彩篇章。以花为媒,会泽串联起产业链条、激活乡村经济、传承非遗文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会泽打造“全域赏花地图”,推出高山杜鹃之旅、梨花诗意之旅、万寿菊金色之旅等主题线路,串联起大海草山、水城梨园、青云桃谷等十大花海景区。桃花节、石榴节、玉兰文化周等特色活动贯穿四季,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白天赏花海、夜晚观星河”的田园诗意。
小乌龙村、青云村等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模式,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2024年,全县花卉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
富源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民族风情与秀美风光交相辉映。在工业生产占绝对主导地位、城市人口不多等背景下,富源县持续放大文旅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持续深化“滇南胜境魅力富源”文旅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滇东旅游黄金带的新亮点。“富源八景”、块泽河大峡谷等乌蒙盛景展现了神州大地的山河之美,游人还可以“沉浸式”体验云南省唯一水族乡古敢的特色民俗风情,也可以到墨红体验彝乡风光。
师宗五龙壮族乡。曲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师宗这座小城正以花为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雄壁镇雨柱村,昔日的矿坑经过土壤改良、植被重建,变身为3700余亩桃林花海。经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雨柱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带动200余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余元。“矿山变花海”的转变,正是师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全县通过实施“全域增绿”计划,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9.2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让“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名副其实。
陆良白水塘作为云南高原最大的荷花景观区,面积达万亩,夏季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年均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景区通过划船观光、农家乐体验、荷塘摄影等业态,形成了“荷经济”产业链。同时,带动了周边多家农家乐及垂钓产业的发展,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长。
三岔河镇清河社区种植了数百亩荷花,大力发展“荷花经济”,推动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这片荷塘已建成集荷花观赏种植、农家体验、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点,与周边的白水塘、紫溪湿地等景区景点,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荷花盛开时,每天来此观赏荷花的游客约3000人,高峰期可达每天一万人。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加,荷花带来的经济效应日益凸显。社区去年种植了300亩莲藕,产值约500万元,还用荷花先后开发出了荷叶茶、荷全席等附加产品。“荷花经济”成功地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珠江源头第一城沾益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创新模式,在推动乡村旅游与集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西平街道王家小村依托“高颜值”的村庄环境,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建设,打造了萤火虫小镇,村民们纷纷参与其中,经营农家乐、售卖特色小吃等,年均增收3万元左右。“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红瓦房村的村民将自家的特产直接销售给游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曲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拥有“空中校车”的国家4A级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经过几年的开发,通过多元配套延伸旅游体验链,其壮丽的景观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村民们利用景区资源,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最高年收入达18万元,民宿集群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景区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年轻劳动力在景区就业,每月收入3500元;村民通过售卖烤洋芋,能获得可观的收入;老人编织草帽、锅盖等手工艺品,在免费的小铺面里出售给游客,每个月能赚到一千多元。流量转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官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3年的6800元增长至现在的2.3万元。尼珠河大峡谷还成为了全世界极限运动爱好者心驰神往的“打卡”胜地,在“文旅+”赛道上“出圈”、出彩。
依托四季景色和气候特点,罗平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今年1至2月,成功举办了罗平马拉松、罗平花海山地自行车赛、云南民歌大家唱专场演出活动、喀斯特山地越野跑、越野摩托车赛、非遗集市、云南民歌大家唱花海快闪活动、“金鸡峰丛金歌唱响”抖音大赛等40场次活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曲靖经开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旅游+工业”模式,巧妙整合区域内的优势产业资源,将硅材料与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产业园区特色的工业旅游路线,为曲靖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持续创新与发展,曲靖经开区的“工业旅游+”有望成为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山河为卷,繁花作画,迤东大地正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引擎,绽放出新时代最动人的风景。(李琳娥)
来源:曲靖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