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曲靖宣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025年03月20日09:43 |
小字号

今年以来,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把稳定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把就业服务阵地延伸到基层“末梢”、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工作中的务工人员。

务工人员正在车间里忙碌。

近期以来,宣威市复兴街道的零工市场也热闹起来,不少群众聚集在这里,登记求职信息、了解求职岗位。工作人员在了解了大家的求职意向后,开始“把脉开方”,为他们精准匹配就业岗位。为了方便求职者,市场还配备了政策咨询台和查询二维码,通过线上多渠道延伸的“网上办、掌上办”运行模式,实现了实名认证、需求发布、岗位匹配、线上派单等多重功能,为劳动者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服务。

“我对农业这方面要熟悉一些,他们就给我推荐了和农业相关的工作。对面就有一家这样的公司,稍后我们就去看一下。”在零工市场,搬迁群众陈留梅很快就匹配到了心仪的工作。

在像复兴佳园这样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灵活就业人员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而这些看似零散的工作机会背后,也需要一套成熟的灵活就业体系。针对“招工难、找工难、留工难”等问题,宣威市建立了“市级零工市场—乡镇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并搭建了“宣威就业”智慧服务平台,以企业“按需点单”、平台“精准派单”、务工人员“积极接单”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构建“宣威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我们的零工市场建立了两套系统,一套系统及时收集用工企业的招工信息,另一套系统建立了辖区搬迁群众的信息库,里面包含了每一个搬迁户的家庭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情况等,可以根据求职需求快速精准匹配岗位。一旦达成就业意向,通过我们快速与用工企业进行精准对接,若应聘者顺利求职,15分钟就能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宣威市零工市场运营方负责人马正稳介绍道。

复兴佳园小区有来自宣威市24个乡镇(街道)的搬迁群众12495人,搬迁群体基数大,底子薄。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是最关键的一环。宣威市梳理制定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土地、基地、厂房等3张资源清单,立足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招小商、招快商,以“定制化”招商引入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家门口”的就业平台持续做大。目前,已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14家,新增14个就业帮扶车间,16条生产线,并对有扩容、扩产意愿的车间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增加生产线,推动小工坊升级、小基地壮大、小企业升级,带动更多就业。

“这里是母婴服装厂加工车间,现在一楼、二楼、三楼的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原本它只是一个在200平小作坊里的一个小车间,现在已经有了自主的设计、加工和销售。目前,带动就业从原来的十多人,已经稳定就业达到了70人。”在宣威市某婴幼儿用品有限公司,宣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孟垂良介绍,这家生产母婴用品的企业,通过政府帮扶盘活闲置厂房,让这间“家门口”的“小车间”成了就业路上的“微工厂”。

为了让务工企业“招进来、留得住”,宣威市制定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第一批政策清单,自主探索就业补贴、改造补贴、设备补贴、物流补贴、市场补贴、外贸奖励、贷款贴息、销售奖励、房租减免9条本土试点政策,带着政策上门服务,提振企业信心,用政策吸引企业、撬动产业、带动就业。

“我们通过走访,深入企业调研发现,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车间,普遍都是薄利多销,并面临两个比较难的问题,第一个是生产成本高,第二个是物流成本高。因此我们在省里出台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制定了九条试点政策。针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我们出台了设备购置补贴,以及厂房改造补贴,就是按照企业投入的20%给予补贴。针对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我们给予物流补贴、市场拓展补贴。”孟垂良介绍,通过9条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实行“一对一”、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延链扩容,让小车间升级、小产业发展、小企业壮大。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让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的稳定就业。

“2019年建厂时我就在这里上班,以前在老家务农没什么技能,在这做点手艺活,一个月能挣2500元左右,工作轻松稳定,还能照顾家里,很不错!”务工群众徐彩芬说。

目前,宣威市共向35个帮扶车间兑现吸纳就业奖补、设备购置补贴、市场拓展补贴、厂房改造补贴、物流补贴等415.38万元,向51个新型经营主体兑现带动增收奖补116万元,让一批“小作坊”升级成为“大车间”,也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徐瑶、王益、袁璐 文/图)

来源: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