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多元产业蓬勃兴起 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守着青山苦捱日子,如今青山变‘金山’,往后的日子满是盼头!”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厂镇新厂村一组村民岩龙,谈及家乡变化,难掩满脸笑意。
近年来,西盟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深挖本地丰富资源优势,巧用政策扶持、科技赋能、拓展市场等举措,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打破单一经济困局,迈向多元发展新征程,村民凭借勤劳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增收致富的动人篇章。
佤族织锦。魏妮楠摄
佤族织锦: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光彩
佤族织锦作为佤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传承,凝聚着深厚历史底蕴与非凡智慧,是佤族妇女手工技艺的集大成者。过去,佤族织锦主要用于制作民族服饰,生产规模局限,经济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为守护与传承这一珍贵技艺,西盟县打出一套“组合拳”。
西盟县设立织锦技艺传习所,着重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通过发放资金补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激发更多妇女投身织锦制作。与此同时,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社与企业,搭建起织锦产品通向市场的桥梁,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从前因身体不方便,找工作四处碰壁,现在居家织锦,每月都有稳定收入,生活条件改善太多了。”岳宋乡曼亨村二组村民娜英满是感慨。这种“居家就业”模式,既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题,又让她们能兼顾家庭,已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传承根基上,西盟县不忘开拓创新。传承人李宪兰创立公司,巧妙将传统织锦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精心开发出围巾、披肩等新颖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李宪兰说:“我一心盼着佤族织锦能走出大山,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当下,西盟县投身佤族织锦行业的人员超4000人,人均年增收9000余元,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飙升至2169万元,佤族织锦已然成为西盟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澳洲坚果。刁弘智摄
科技赋能坚果产业: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走进新厂镇代格拉村,2400亩的坚果基地绿意葱茏、生机勃勃。果农哎洪龙难抑兴奋:“过去村里产业单一,靠耕田种地勉强糊口,收入少得可怜。如今产业丰富起来,种了坚果后,收入翻了好几倍!”
曾经,西盟县农业长期依赖传统作物,效益欠佳。近年来,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东风,坚果产业强势崛起。到2024年,全县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猛增至9663.51亩,加工产量达780吨,实现产值2200万元。
产业发展,科技是关键支撑。西盟县积极牵手多家科研院校,在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发力,优化种植技术。同时,创新建立“村集体+农户+企业+国资平台”联农带农机制。云南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成操介绍:“2024年,我们成功推出自有品牌,当年投产便实现产值2200万元,顺利达规。”
咖啡。魏妮楠摄
咖啡产业:品质为先铸就致富之路
力所乡凭借高海拔、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独特自然条件,一跃成为优质咖啡产区。当地咖啡豆均价稳定在4.5元/公斤,种植户娜珠家7亩咖啡田,每年能带来约2万元收入。“咖啡行情一年比一年好!”娜珠信心满满。
在咖啡产业发展中,科学管理是提升品质的“金钥匙”。力所乡天源咖啡合作社严守加工工艺关,产出的咖啡豆成功打入知名品牌供应链。合作社负责人张思妹强调:“我们始终坚持只筛选最优质的豆子。”
目前,西盟县咖啡种植面积达5827亩,鲜果年产量2482.7吨,产值1238.6万元。在9家加工企业助力下,小小咖啡豆摇身一变,成为带动致富的“大产业”。
无筋豆种植基地。刁弘智摄
多元产业蓬勃兴起: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西盟县的产业变革浪潮仍在持续翻涌。茨竹、无筋豆、魔芋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致富之路越拓越宽。刺竹产业凭借独特生态与经济价值,崭露头角;无筋豆作为高效农业代表,丰富了农产品品类,增加了农民收入;魔芋产业则凭借广阔市场前景与高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西盟县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巧用科技之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让农民获得产业发展中的红利。未来,西盟县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挖本地资源优势,持续推动产业升级。(魏妮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