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云南·诗意栖居】
艺术旅居在云南的这个拉祜村寨悄然兴起

茶香咖韵交融,阳光花海常伴,近年来,有着独特气候条件的云南日益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旅居胜地。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旅居云南·诗意栖居”系列报道,在旅居云南的诗与远方中,领略云南的自然风光之美、人文风情之韵,感受在云南旅居的悠然惬意,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看到村民们弹起吉他,唱起《快乐拉祜》,来自西安的游客桃子惊呆了,“你能想象吗?老达保村80%的村民会弹吉他。”
走进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就走进了音乐的海洋。在这个拉祜族村寨里,这里的村民上至七旬老人,下至3岁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这两年,在老达保,艺术旅居正悄然兴起,来这里研学、旅居的人越来越多。
唱响《快乐拉祜》的村寨
温暖的阳光洒向老达保村,一座座苍黑色的杆栏式建筑安静伫立。平日里,这个由116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寨格外宁静,但当音乐声响起时,汇聚在村里演艺中心的村民们肩背吉他,载歌载舞,整个村子瞬间“活跃”起来,成为欢乐的海洋。
老达保村。贾祥摄
一进村口,就能看到“快乐拉祜”音乐雕塑。沿村口主路向村中心前行,沿途芦笙坊、陀螺坊、艺织坊、根雕坊等各具特色的吊脚楼映入眼帘……楼内师傅们在专心工作,楼外的墙上则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葫芦。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拉祜先祖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
这个风光秀美的村寨,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的地方,也是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村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音乐是老达保最靓丽的名片。走在村里,时常可以看到村民在吊脚楼的露台上弹唱,既有欢快的流行歌曲,也有拉祜族自己的歌谣。如果在这里住下来,晚上,火塘边,几家人一聚,就能开一场小型音乐会。幸运的话,还能听到拉祜古歌,完整的拉祜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要一周才能唱完。
在村外的田间地头,弹琴唱歌同样是老达保村民劳作之余最好的娱乐方式。
临近中午,艳阳高照,李扎思忙完辣椒地里的活计,牵着黄牛回村,即便是这短短的一段路程,李扎思也忍不住边走边唱,悠扬的旋律洒满乡间小路。
背着吉他放牛的老达保村民。贾祥摄
36岁的李扎思是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一名演员,2013年,村里组建起了演艺公司,在外打工的李扎思也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演员。“现在村里的演出越来越多,演出收入也提高了。”李扎思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如今,老达保400余名村民中,有200多人都是演艺公司的歌舞演员。
研学风吹进老达保
丰富的拉祜族文化,再加上独具特色的音乐,让老达保具备了艺术旅居的天然条件。
从事艺术教育的桃子与家人自驾到云南游玩,在结束了西双版纳的旅程后,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老达保。“不虚此行。”桃子说,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寨却承载着拉祜族的整个历史。“如果时间够多,我要在这里呆一段时间,好好感受拉祜音乐。”
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妇也被老达保吸引,他们不停用手机记录下这里的点点滴滴。夫妇俩打算回去后向亲朋好友推荐,邀请他们一起来老达保长住。
围着火塘弹唱的老达保村民。贾祥摄
村民扎努在村里开了一家音乐客栈,客栈里随处摆放着吉他和其他乐器,入住这里的客人可以随时拿起乐器一展所长。“这两年,随着深度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来老达保研学。”扎努发现,这些游客通常会在村里住上几天,学一首拉祜歌曲,或者学习芦笙、根雕制作。
如今,老达保有4家客栈,10余家农家乐餐厅。扎努坚信,随着村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老达保能吸引更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游客前来研学,游客的停留时间也会更久。
音乐为艺术旅居开路
下午四点多,一队广东游客来到老达保,他们来到村里的演艺中心,观看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的表演。
彭娜儿,老达保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场演出的主持人,她熟练地串接起各个节目,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拉祜族芦苼舞,也有吉他弹唱《快乐拉祜》。
脍炙人口的《快乐拉祜》歌曲是村民李娜倮18岁所作,她的父亲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石开。1984年,李石开卖掉家里的一头猪,买来了老达保村的第一把吉他,30年后,老达保村很多村民都会弹吉他。
老达保村里弹唱的村民。贾祥摄
老达保的音乐魅力深深打动了远道而来的广东客人,他们兴致勃勃地请村民用吉他伴奏,即兴演唱了粤语歌曲《海阔天空》《千千阙歌》。
像这样的演出,老达保村民已经演出了上千场,累计接待了游客50余万人次。在彭娜儿看来,老达保的独特的音乐氛围和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为村子发展旅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老达保气候舒适、风景优美,还有着独特的拉祜音乐和深厚的拉祜族传统文化,现在不少游客选择住下来,细细品味我们的音乐和文化。”彭娜儿也诚挚邀请全国游客来老达保研学、享受旅居慢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