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谷:“红色引擎”守护“滇南粮仓”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通过构建组织链、产业链、科技链“三链”融合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截至2024年6月,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69.83万亩,总产量突破16.33万吨,连续三年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
景谷县创新建立“五级责任包保”机制,形成县委书记挂帅的粮食安全指挥体系。通过“支部建在田垄上,党旗飘在阡陌间”的实践,全县组建42支党员助农服务队,开展“三访三送”专项行动:访种植大户送政策、访困难农户送技术、访产业基地送服务。2024年累计解决灌溉设施修复、良种供应等实际问题237件,惠及农户1.2万余户。
“过去种地凭经验,现在有党员技术员“手把手”教复合种植,我家15亩地增收了四成。”景谷县正兴镇勐烈村村民李建国指着套种大豆的玉米地感慨。这种“组织带动+党员示范”的模式,让全县粮经协同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
在景谷县永平镇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园,青贮玉米与食用菌棒错落有致,空中无人机正在实施精准施肥。景谷县创造性推行“时空双维度”种植法,构建起“烟豆轮作”“瓜稻接力”“菌粮共生”等12种立体种养模式。
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促成17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建成3个万吨级粮食仓储中心,粮食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8%。
“我们合作社在党支部指导下,发展稻田养鱼200亩,每亩综合收益超过8000元。”景谷县威远镇香稻鱼合作社理事长周明辉介绍。这种“一田多收”的生态种养模式,已推广至全县8个乡镇,带动2460户农户实现增收。
在勐班乡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等数据。景谷县投入2300万元建成“智慧粮安”管理平台,布设236个物联监测点,实现5.8万亩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理。通过“田间课堂+云端指导”,今年开展线上农技培训41场次,覆盖农民3.2万人次。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景谷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晓波一边展示着智能APP一边说,像这个玉米智能诊断系统,能自动识别98%的常见病虫害。科技创新结出硕果,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8%以上,水稻旱作技术亩均节水60%,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田创下亩产893公斤的新纪录。
在粮食安全大考中,景谷县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0.8万亩,整治撂荒地1245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20人。景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军表示,将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计划三年内建成10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从党员责任田里的躬身示范,到数字大屏上的智慧图谱,景谷县用红色基因激活绿色动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艾景碧、孙正平、黄斯超)
来源: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