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透露哪些信息
锚定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拼”在2025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农历新年伊始,多个经济大省召开“新春第一会”,吹响了攻坚克难、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经济大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6个经济大省贡献了接近60万亿元的GDP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的44.1%;GDP排名前十省份的经济总量,则占全国的60%以上。可以说,经济大省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稳住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1月中下旬,各地密集召开地方两会,公布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农历新年伊始,各省相继召开“新春第一会”,锚定不同发力重点,吹响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统计,2月5日至6日,我国前十大经济省份中,有9省召开了“新春第一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关键词频频出现。
“从各个经济大省的表态来看,各地今年提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心是普遍的,且力度明显加大。这表明各地都在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未来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经济大省“挑大梁”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江苏GDP超13.7万亿元,同比增长5.8%;山东GDP达9.86万亿元;浙江GDP突破9万亿元……过去一年,这些“走在前”的经济大省,纷纷站上了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放眼全国,这些省份的存在感依然很强。以广东为例,2024年,广东外贸规模占全国总量超过1/5,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近四成;我国每产5台工业机器人,就有2.2台来自广东。对此,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评价:“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内外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面对中央的“喊话”,经济大省是否有信心?从各地给出的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就能窥见一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发现,我国2024年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今年均锚定了5%左右或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其中,浙江、河南、四川、湖南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或以上,湖北目标最高,为6%左右,显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与去年持平。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这体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他认为,面临外需不确定和房地产调整转型期的形势,全国GDP排名前四的经济大省仍维持了5%及以上的增长目标,主要源于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集聚,“这有利于提升优势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大盘回升向好”。
在“新春第一会”的表述中,多个经济大省传递出“挑大梁”的积极信号,“高质量发展”是核心命题。
2月5日,广东连续第三年在农历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79次提到“产业”一词。他说:“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
作为企业代表,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会上发言。从一家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到全球排名前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美的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展望2025年,方洪波表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广东机器人的巨大发展潜力将持续释放,“我们对市场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同样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今年山东“新春第一会”置顶的是“改革创新”。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深化能源转型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此次会议重点部署了10项改革任务。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指出,要切实增强勇当排头兵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做好山东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发展环境,打好政策“组合拳”
为了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各经济大省还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地打好政策“组合拳”。
首先就是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者梳理发现,从上海、江苏,到福建、山东等,多个经济大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蛇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5年,上海连续第八年将“新春第一会”的焦点对准“优化营商环境”。过去7年,上海发布了7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实施的相关任务举措超过1100项。今年会上,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如期而至,58条任务举措瞄准“提升企业感受”这个重要问题,这6个字还被写在行动方案的标题中。
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实有企业289.87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17户,排名全国第一。“优化营商环境是关系全市发展的大事,各方面要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形成共抓共建的工作合力。”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今年的上海“新春第一会”上表示,优化营商环境,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市场平等准入、要素公平获取、权益依法保护、办事高效便捷,维护好中小企业合法利益,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除了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主动作为,各省份也将在扩大需求上持续加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我国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翻看各经济大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扩内需”纷纷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提振消费方面,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着力增强消费能力等是新一年政策的集中发力点。关于提高投资效益,经济大省们一致强调要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以及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比如,2025年,广东提出要“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0个、年度计划投资超1万亿元;在福建,这项计划对应的项目数量是1550个左右。
以浙江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民间投资活力偏弱”。对此,今年浙江明确了提高投资效益的3个方向:切实做好“两重”项目推进,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其中,“千项万亿”工程是浙江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力抓手。
记者从浙江省有关部门了解到,去年以来,浙江完成1299个重大项目、投资1.4万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29.6%;734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3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19.7%。浙江省省长刘捷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介绍,2025年,浙江将继续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具体来看,该省计划安排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万亿元以上。
“企业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张立群表示,2025年,各地在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上的步伐全面加快,有利于经济尽快进入回升向好的轨道上,“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月8日,浙江省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当天,浙江全域共有150个重大项目同步开工,总投资达3521亿元。把视角放大,新春伊始,不光是浙江,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全力以赴抓重大项目,力争新年“开门红”。
聚力科技创新
今年春节假期,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扭秧歌,国产开源推理模型DeepSeek引发全球AI界的连锁反应,《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动画技术革新领跑全球票房……一个个现象级的科技飞跃成为“新风景”。这背后,凝聚着一个重要的发展关键词——科技创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聚焦各地两会和“新春第一会”,“科技和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等热词频频出现。
江苏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在总结2024年工作时,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多项“全国第一”,例如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今年,这个全国经济第二大省将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
在2月5日举行的江苏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上,相关工作有了更明确部署。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介绍,新的一年,江苏将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建好基础科学中心,用好各类科研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不仅江苏,多个经济大省均不约而同地将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其中不少提出了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比如,浙江明确,力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新增“雄鹰”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湖北强调,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滚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日前,德勤中国发布报告,选出了“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这些企业多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北等经济大省,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集中度更是高达7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有广东、江苏、浙江等12个省(市)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这些省份也多为经济大省。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看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经济大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主要体现在通过政策支持、研发投入等,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大。比如,广东省的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广东省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广东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孙久文说。
但孙久文也强调,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方面,经济大省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短板和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等。他建议,这些省份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基金、提供科技和产业发展贷款等方式,帮助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也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之义。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北区主管合伙人任绍文认为,从投融资的角度,一方面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在投资策略上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另一方面,不能仅依靠政府资金,还需要利用民间社会资本,“这样共同组建一个更大的资金池,更好地发挥投融资的功能,给企业更有效的资金支持。”任绍文说。(记者 贾骥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