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担使命 办学治校开新局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改革发展纪实
随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乘势而为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云南中医药大学是云南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在推动云南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好应有作用,是该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2022年11月,云南中医药大学召开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班子。两年多来,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立足云南中医药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云南高质量发展布局开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局面。
新增为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本科生生源质量稳中向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创历史新高;与多家州市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民族医药、国际化教育特色进一步凸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年多来,云南中医药大学发展亮点频现。
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
凝心铸魂引领办学治校实践
2022年10月至12月,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征集意见等形式,对阻碍学校改革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听取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专家学者、党外人士、广大师生、校友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在交流探讨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对学校未来五年改革发展作出“1221”战略部署。
明确办学治校思路后,如何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让全校上下团结奋进、活力迸发?
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导班子围绕15个主题调研110余次,查找问题60个,处级以上干部围绕125个调研主题累计调研520余次,推动一批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
该校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立德树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党建推进立德树人提升行动、高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中医药特色思政育人新路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纵深推进“清廉云中”建设,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政治引领力、先锋战斗力和组织服务力。
2023年2月2日,云南省民族医医院开工奠基。
该校出台《关于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方案》,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多元监督”的制度体系。以修订核准的《云南中医药大学章程》为统领,全面清理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废止323项、新建127项,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二级学院办学主体活力和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推进附属医院与学校本部联动发展,激发全校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的活力。
两年多来,云南中医药大学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破解办学规模增速远超规划预期的困境,统筹各类资金投入6.65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二期预留项目学生公寓建设,新增110亩教育用地的征地划拨和三期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云南省民族医医院建设日新月异,呈贡校区一期校舍维修和白塔校区综合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布局得到优化。校领导秉持“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走出省域和国门,积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推进开放合作,办学活力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024年6月24日,云南中医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成效初显
2024年10月,学校申请新增的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审核。这是云南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学校实施“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办学实力和服务实效的代表性成果。
云南中医药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自1960年创立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累计为边疆民族地区输送9.5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专门人才。省内80%以上名中医、荣誉名中医、基层名中医,全省50%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为学校毕业生。
如今的云南中医药大学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校党委认为,学术兴校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路径,人才强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共识,学校明确提出实施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两大战略,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紧紧围绕目标定位,紧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核心指标,系统谋划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学科高峰、突破国家级成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等工作,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两年来,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实践基地联盟,推进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实施“固本培元”主干学科提质计划,实施“培土生金”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改革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增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多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打造“五行·吾行”研究生学术交流品牌,迈出研究生境外学术交流第一步。
2023年4月,云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在红河州中医医院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示范教学。
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培养管理制度和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优化人事管理流程,提升人才引培保障能力。选优配齐二级学院党政干部,下放科级干部选聘权,推动学院提升办学主体能力。构建全方位引才育人机制,博士学历学位教师3年净增6.23%。每年投入1500万元人才经费加强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完善人事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促进人才作用发挥。人才强校战略带动学校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省级以上人才称号、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量质齐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现突破。两年来,2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13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14人次获相关项目立项。
两年来,学校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中医学、中药学获批一流专业建设备案;中药学首次上榜中国最好学科,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中期验收。云南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成员单位。获批建立“中药学”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批教师在教学能力、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刷新了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师参赛的最好成绩。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提速,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劳育等工作成为全国、全省优秀典型案例。学生专业研修、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参赛获奖情况位居省内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持续增长。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本科生生源质量稳中向好。
2024年6月,学校代表团赴法国进行工作访问。
民族医药对外办学特色叠加
办学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民族医药研究和人才培养,1983年首次提出“民族医药学”概念,1987年率先在国内培养民族药硕士研究生,成为最早开展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高校。多年来,学校建设了国内民族医药文献文物、特色诊疗技术收集、民族药标本收藏最丰富的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构建了全国唯一的傣医学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涵盖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医药资源的数据库,民族医药研究和人才培养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与此同时,学校立足云南区位优势,在中医药国际化教育、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方面也颇具特色。
新一届校党委班子以“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双重特色叠加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优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两年多来,学校积极参与面向南亚东南亚卫生健康辐射中心建设。承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培训班,协办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积极举办和参加系列中医药国际交流学术活动。聚焦南亚东南亚国家需求,推进中医药双语课程、教材、著作等资源建设。依托缅甸、老挝两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和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开展中医药国际教学、适宜技术培训等。配合做好RCEP和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工作。开展境内外师生交流和学术科研合作,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交流,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打造“留学云中”品牌,有力助推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卫生健康辐射中心建设。
2023年12月,云南中医药大学协办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新篇
2023年11月,云南中医药大学印发《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紧扣云南省教育、卫生健康事业两个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全省教育发展大会、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精神,明确了6个方面47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部门、完成时限,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该校作为云南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是云南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是云南中医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为此,该校党委明确提出目标——全面提升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如何提升贡献度?该校明确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乡村振兴成效、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四个方面的科研创新重点。紧扣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从健全服务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加强服务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等方面入手,制定了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增收9项重点任务清单。同时,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系统整合科研资源,建章立制、深化改革,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机制保障。
2024年9月30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昆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型义诊活动。
两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常见多发以及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加快建设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整合现有科研平台资源,集中优势加强中药民族药种植、中药饮片标准化、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领域研究。聚焦云南中医药产业链需求,成立滇南本草高等研究院,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举办云南省首届中药新质生产力论坛和学校首届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积极助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高价值专利转化。遴选优势院内制剂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新药转化步伐,2024年获云南省重点研究计划中药新药研发项目一项。第一附属医院加快建设云南省民族医医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和国家中管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中药材是云南省发展资源经济的主要板块,也是云南中医药大学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该校开展中医药服务乡村振兴决策咨询、技术支持等专题研究,科研团队围绕滇黄精、臭灵丹、砂仁等云药品种开展科研攻关,围绕中药材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推广等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实效;创建中医芳香疗法示范应用模式,研发芳香系列院内制剂和健康产品;现代中药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并招生。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中医药服务功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568家中医综合医院中位列第16位,5年蝉联全国“A+”,11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第二附属医院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中等级跃升为“B”,急诊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个专科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扎实推进丙中洛乡村振兴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学校师生长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中医药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增强中医药服务功能,2023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银奖、省级金奖。(程三娟 文/图)
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