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非遗刺绣出“新”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这是流传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一句俗话。当地多数花腰彝族女子均能飞针走线、挑花刺绣,凭着一双巧手,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地融入到色彩艳丽、花式繁多的刺绣图案里。白秀兰就是其中的代表。
花腰彝是生活在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哨冲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
“这儿有做花腰彝衣服不同颜色的绣样和布料,还有装饰画的绣样,你们看看需要哪种?”上午9点刚过,白秀兰便在店里忙活,向前来选购花腰彝绣样的顾客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绣样。
白秀兰在自家老房子里绣花腰彝族装饰画。陆肖蓉摄
今年48岁的白秀兰,家住石屏县哨冲镇撒妈扎村委会大坡龙村,在哨冲镇上经营花腰彝刺绣店一年有余。因自小跟随母亲学习绣制民族服饰,白秀兰如今已熟练掌握花腰彝服饰绣制的全套技术,是村里公认的刺绣能手。
大坡龙村是一个花腰彝族聚居村,有着较为浓厚的民族文化。早年,因无适宜的经济作物,村民们收入来源单一,仅能解决温饱。2007年以来,石屏县烟草专卖局依照上级相关政策,在哨冲镇先后投入补贴资金130余万元购置农机设备,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也降低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这让白秀兰能腾出手来去发展花腰彝绣事业。
这些年来,除了栽种烤烟,白秀兰和丈夫李成平还在石屏县烟草专卖局哨冲烟叶工作站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种植白萝卜、玉米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作物,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不仅建起了带院子的小洋房,还为白秀兰开设刺绣店积攒了资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秀兰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纸张激光切割机配合电脑使用,不仅可以自己设计图案,还能代替传统人工剪纸的方式,将刺绣图案完好地在牛皮纸上切割出来,很是方便。
白秀兰和村民一起刺绣。陆肖蓉摄
2023年10月,在家人的支持下,白秀兰购入纸张激光切割机,在哨冲镇上租店开设了一家花腰彝刺绣店,正式开启花腰彝刺绣事业。
“刚开始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切割出来的图案偶有破损。”回忆起开店的经历,白秀兰深有感触,“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掌握了使用的窍门,只要设置好参数,几分钟的工夫一幅刺绣图案就完成了。”
据了解,石屏县花腰彝族服饰绣制以传统手工做法为主,主要有六道工序,分别是选布、设计图案(花色)、剪纸、选线和选针、绣花与拼接缝制。其特别之处在于以棉麻布和绒布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剪纸刺绣手法,将所要绣的图案在牛皮纸上剪出轮廓,然后开始剪绣花图案的局部细节,最后把用面糊粘贴的图案反转拓印在绣布上,图案刺绣完成后再进行拼接缝制,刺绣图案的选择对完成一件精美的花腰彝族刺绣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白秀兰将传统花腰彝刺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借助激光切割机和设计软件,在传统刺绣技艺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精美灵动的刺绣图案,绣出来的物件除用于日常生活外,还兼具收藏价值和装饰价值。
除了售卖自己设计的刺绣图案外,白秀兰还把村里人绣制的花腰彝族服饰放在店里代卖,回村时也经常和村民们一起探讨花腰彝刺绣技艺。
现在,白秀兰专心发展花腰彝刺绣事业,丈夫负责家里的农活,两个女儿听话懂事,一家人其乐融融。白秀兰还打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花腰彝族服饰的成品制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花腰彝绣文化。(陆肖蓉)
来源: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