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旅居云南·诗意栖居】

我在大理修古瓷

人民网记者 刘怡
2024年11月27日16:45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四季更迭,当冬日的严寒席卷全国多地,云南却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展现出一幅温暖如春的景象。年平均气温15℃,茶香咖韵交融,阳光花海常伴,近年来,云南日益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旅居胜地。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旅居云南·诗意栖居”系列报道,在旅居云南的诗与远方中,一起领略云南的自然风光之美、人文风情之韵,感受在云南旅居的悠然惬意,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初冬的大理,温暖而舒适。洱海深蓝,苍山闪着贝母的光泽,白墙青瓦的白族民居鳞次栉比,远远望去如新雪点点。

背靠苍山中和峰的中和村,也是大理著名的“三月街”集市起源地。每月四天赶集日,街上熙熙攘攘。背着竹篓的赶集客中,经常有人操着外地口音,熟练地挑选果蔬、乳扇和山货,村民们也早已熟悉了这些生活在村里的艺术家。

邓虎藏在工作室里修瓷器。

邓虎藏在工作室里修瓷器。段玉良摄

近年来,大理吸引了近10万外来人士长期居住。中和村原本只有400多名居民,却吸引了超过1000名“新大理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2015年,中和村迎来了第一批驻扎的艺术家。2023年,中和村成为大理州“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村之一。这里陆续举办了二十四节气火塘诗歌会、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艺术集市、“遇上大理”国际艺术展等艺术活动。音乐、绘画、陶瓷、书画、服装、漆器、颜料制作和装裱等艺术家工作室陆续在这儿生根发芽,多元文化业态逐渐形成。

如今的中和村,由古老民居改造的客栈和艺术空间比比皆是。“中和书院”作为艺术综合服务中心,由原本的村民议事中心改造而成。巷口白墙,竹影摇曳,随处可见词曲音乐家、音乐制作人陈越创作的歌词诗句,大理瑰丽的风土人情和深情乡愁融入其中。

邓虎藏的工作室

邓虎藏的工作室。段玉良摄

午后阳光正好,艺术家邓虎藏骑着自行车从坡上经过,他和房东杨大爷攀谈了几句,并约好明天去帮老人收拾杂物。拐进小巷,就是他的手工小院——“雲工开物”。

邓虎藏来自成都,12年前正式定居大理,此前曾从事过漆器行业,又辗转于广告行业。今年,是他在中和村居住的第八年。怀揣一颗惜物之心,他在院子里用传统“金缮”手艺修复古瓷器,重新成为了一个手工艺人。

金缮,即“以金修缮”,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

破碎的瓷器历经粘合、渗漆、描漆补平、磨漆,最后施以金粉,在复原的基础上拥有了新的艺术表达,蕴含着“破镜重圆”的东方式审美气质。

作为一个半隐居的手艺人,邓虎藏也惊讶于大理当地古老手工艺的传承,花纹精致的竹器、扎染、甲马……生活审美与功能性两全其美,工匠们松弛与专注的状态浑然天成。

从2017年起,邓虎藏开启了修复上千件古瓷器的“我在大理修古瓷”计划。

邓虎藏骑车穿过小巷

邓虎藏骑车穿过小巷。段玉良摄

走进“雲工开物”小院,你能看到产自玉溪的“滇青花”玉壶春、双耳瓶……听到云南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三大产地”的故事,感受云南陶瓷质朴与温润的独特美感。

闲暇时光,邓虎藏还会教游客与孩子们打磨犀皮漆珠,制作云南传统瓦猫和甲马,探索将漆艺和大理本土手工艺相结合。

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因为纯净的阳光、空气等“外部因素”爱上大理,如今邓虎藏已经成为了大理“慢生活”生态中的一员。关心粮食和蔬菜,爱赶“三月街”与古城北门菜市场,骄傲于“我们村到现在喝的都是山泉水”。

邓虎藏说,他在大理完成了人生“重启”,也在大理组建了家庭。

6年前,伴随着孩子出生,邓虎藏对大理的感情也更深刻长远。“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所以我给了他在大理的生活。”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