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书法课——
墨香飘溢,于书写中感受传统之美
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小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书法作品。孙磊摄/光明图片
河北邢台北新中学学生认真练习书法作品。陈雷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提笔正是练字时。书法,不仅能使习练者写得一手好字,更会在无形中提升审美、滋养人生。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提出落实课程方案要求,保障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课每周安排1课时书法课,以书写教育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间。
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们有了了解、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初握毛笔的孩子们写出来的字虽然幼稚,可他们对书法的感情最纯粹。如何将朴素的情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让书法之美助力素养提升?记者走进校园、课堂,深入探寻。
临摹字帖,似在与古人神交。字随心走,不拘于笔法、笔种,经历寒暑春夏,面对喜乐伤悲,或平正、或酣畅、或奇崛。绵长情韵,都在笔墨间。
小学一年级入校登记的当天,王子赫小朋友就被校园里悬挂的书法作品吸引了。入学后,书法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园里,他和小朋友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幅幅师长们挥就的书法作品。
喜欢,源自刹那的吸引,更起于因美而生的惊叹。还记得当年一眼看到班主任老师漂亮的板书,初入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梅依琪小朋友便对写字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写一手好字”的心愿,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田里种下。而学校开设的书法课,让这颗种子渐渐萌芽、抽枝、开出花朵……
教学不能只注重当下效果 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
“书法用去我大量的时光,写废的纸一摞又一摞,但我在书法中获得十足的快乐,几乎没有感到过辛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邓宝剑坦言。
从爱书法到教书法,这样的经历让邓宝剑清楚地看到,汉字书法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不像绘画那样生动可感,少年儿童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年少时受到严格书法训练的人,成年后也许并无多少进步,反而是一些从小凭着兴趣自学的学生,技艺能够不断精进。
“这种情形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只注重当下的效果,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重在培养兴趣。”邓宝剑说。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书法教师林巧对此深以为然。
课堂上,林巧联系学习内容,通过猜字游戏、书法小故事、汉字小视频的导入,适时增加汉字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探索字源意趣。在从“线条”到“符号”、从“溯源”到“演化”、从“比较”到“实操”的练习中,五年级的小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书写的乐趣。
字里乾坤大,春来日月长。林巧告诉同学们,“春”就是形声字。以三“木”、一“日”表意,中间的“屯”是声符。“春”的原意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在金文里,三“木”已讹变为两个芽苗(即草字头),发展到汉代隶书时,原来的“艸”和“屯”合起来讹变为春字头。楷书“春”字是由隶书变化而来的,行书“春”字的笔画多有连带,草书“春”字则有改变笔顺、省变其中部分笔画的现象。
林巧从“春”字溯源,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逐步演变讲解中,让字义更加明晰。
书写,同时也是“练眼”“练脑”“练手”的过程。一堂课上,林巧让学生们在《颜勤礼碑》中仔细找寻“春”。书法家颜真卿写同一个“春”字,结构特点相同,但笔画会有细微的差异,并呈现出不同的字态。
“书法教学既要激发学生探究书法的兴致,又要关注学生的书写体验。这样,学生的书法才会有审美情趣。”林巧认为,掌握汉字书写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做到书写“正确、规范”,这是书法的实用性要求。但是,同一个字的多种不同写法、不同书家写同一个字的丰富变化,都要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赏析中理解美的形式。
因热爱而坚持,在书法中“找到自己”
今天,书法已经成为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必修课。
除了在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课时书法课程,学校还将周一课后服务一小时时段定为“师生共写”书法时间,全员普及硬笔和软笔书法。
此刻,冬日暖阳投射在纸上,连心境都会随之平静。而在季春三月,春风和煦、海棠花开,一年一度的“海棠雅集”笔会则会热闹起来。“每位师生都有机会沐着海棠花香提笔挥毫,参与到这场书法盛会中来。”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丁凤良告诉记者,元旦前夕,学校还会举办“迎新笔会”,师生共写春联,在浓浓墨香中辞旧迎新。
在校本课程《四合院书法艺术》中,海淀区民族小学教师郑钟跃将书法课搬进了四合院。开设在天地草木之间的书法课使学生们舒心惬意、寄情翰墨,感受着浸润式教学氛围的美好……
“我们不断调试、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点画到造型,从形式到内容,从笔法到墨法,从情感到神采,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窥见书法的博大精深。”海淀区民族小学艺术主任傅若乔深有感触。
在邓宝剑看来,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每个学生个性不同、趣味各异,心智成长的快慢也并不全然同步。因此,教学要有开放性,以容纳各种可能。比如,可以把精临和泛临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范本,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的审美格局和书写习惯。小学生能否练行书?中学生可否练草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有不同的选择。对于那些笔性好、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他说。
陈思远是海淀区民族小学书法社团的一员。他发挥书法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家庭、社会服务。
在爷爷奶奶身患重病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陈思远就给爷爷奶奶写上几个字,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心态。
“我也曾担心孩子会失去兴趣,半途放弃。”陈思远的父亲陈光说。现在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坚持,因为,“他在书法中找到了自己”。
“写好汉字,你的根就在这里。”这位父亲说。
以家校社协同聚合力,以科学评价促提升
书法教学,只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多位专家、教师认为,需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层面形成合力。学校应该紧抓基础普及,加强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的协作,共同发展社团,招募家长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家长书法课堂”“书法沙龙”,家校社共同推动书法教育。
借鉴高校学生外出访碑游学的经验,海淀区民族小学老师盛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书体、书家、结构、用笔等不同范畴,引导学生采取单钩、双钩、现场临摹、笔记记录等方法开展书法学习。王子赫同学选择唐楷《颜勤礼碑》作为学习范本,从书法中,他看到了“永和九年”的王羲之,看到了“空庖煮寒菜”的苏轼,看到了写字如“风樯阵马”的米芾……这些,都让他体会到古人的情操与意趣。
结合自己少时学习书法的经验,林巧认为,应建设一套动态、多样、综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例如,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即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会了多少、有什么收获等。对学生书写成绩的评价,应更多考虑平时的努力程度和一个时期内前后水平的比较。要支持书法学习成效卓著的同学形成书法特长,对进步大的同学及时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对刻苦练习但书写不理想的同学要帮助其查找原因、纠正方法。
“老师看见学生,学生看见成长,才能让学生持久地保有学习书法的热情。”林巧说。
“所谓对书法的热爱,就是承袭着久远的书法传统,沿着古人的字迹历经寒暑。渐渐的,我们笔下的字有了古意,与之相伴的,是我们能够和先贤心心相印。如同花把人‘养’成了养花人,字把人‘写’成了书法家。”邓宝剑感言。
人写字,字亦写人。在和书法相伴而行的历程中,我们期待着更多青少年和书法相互成全……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