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以心之所感 书写云岭时代华章——读新闻作品集《我的心在高原》

2024年11月23日13:20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金秋时节,赴四川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活动。短暂停留成都时,专程到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看望调任一年多的同行好友、云南分社原社长张帆,意外得到一份礼物——尚散发着墨香的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新闻作品集《我的心在高原》(1954—2023)。

“致敬前辈,感受时代,追向芬芳。”这是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在序言中对该书的总体评价。读罢全书,亦诚如米博华所言:这是一份厚重情义,也是一份特殊历史档案。书不厚,却跨越70年时空岁月:文不长,却充满对职业的执着和对云之南的热爱。

这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装帧简洁大气的集子,是张帆离滇时满怀对第二故乡云南的无限深情,精心梳理组织选编的。书中精选结集了人民日报设立驻滇记者站(分社)70年间,15位作为云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亲历者、见证者的优秀记者的代表作。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既承载着云南分社几代记者“在路上”的求索步履和“在现场”的人生感悟,也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岭大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一个个难忘瞬间和发展历程,更是一代代驻站记者扎根祖国西南边疆,秉承“边疆不边缘,高原更高远”的情怀,尽职守望与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重新审视和解读书中那些与时代同行、与家国同向的熟悉场景和人物故事,带给读者的依旧是历久弥新的祖国颂歌和人民礼赞。

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我选修了新闻专业的部分课程,读过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著名记者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收录在这本《我的心在高原》中刘时平、陈勇进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滇记者写的《茶树花开》《在崩龙人的村庄里》等讴歌云南各少数民族一步跨进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通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些采访选题,此后一直成为驻滇记者作品坚守的鲜明主题和不懈追求。

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日报社工作时,人民日报记者站还寄住在云报大院里办公。因外出采访经常遇见碰面,大家彼此都很熟悉,甚至从同行变成了朋友。钱江的《鲁奎山启示》,李春雷的《澜沧江上筑丰碑》,任维东的《泸沽湖畔摩梭人》,汪波的《云南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宣宇才的《云南把良好生态作为发展的有力支撑》,张帆的《老母鸡换了头大水牛》,徐元锋的《滇池金线鲃的消失与重现》,以及青年记者陈娟的《铁骨耀警徽 柔情映真爱》、胡洪江的《“陆良八老”种树记》、杨文明的《为何离家?为何劝返?如何回家?三问北迁亚洲象》、李茂颖的《苍洱之畔古生村》、叶传增的《怒江有批背包工作队》、沈靖然的《一个人的警务室》等等,都是接地气、沾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在不同时期均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他们当中,我最为熟悉的是比我年长的任维东、宣宇才和比我小些的张帆、徐元锋4位。

挚爱云南的任维东,在人民日报云南站工作多年,后调任光明日报云南站长直至退休,曾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其采访选题多聚焦极具云南特色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文字、摄影双枪并举、深耕不辍。除了新闻作品,《神秘的金三角》《云南故事》《探访东方大河》《洱海传》等专著拥有许多读者。从在高黎贡山百花岭拍鸟到探访易武、班章、冰岛等普洱茶名山,我在与任维东交往中对他那份执着的职业精神十分感佩。今年5月,老任推出了他的专著新作“绿色中国茶山行”系列之《攸乐山:青山寻茶》,颇受茶界好评。

睿智和善的东北汉子宣宇才,20年前从福建分社调任云南分社社长后便爱上了云南,几年前转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仍习惯以记者视觉关注人物、发现问题。当记者期间,数篇关于国计民生、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建设的重大调研内参,获得中央主要领导指示;做大宣传亦是行家里手,成为“改革先锋”杨善洲、“时代楷模”高德荣、“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重要宣传推树者。今年6月,我们同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开展学习调研,为云南“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在重庆江津长江边长大的张帆,两进云南,中间赴西藏,去年到四川。西部三个省区的记者经历,尤其是20多年来沁入心底的“云南情结”,滋养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拥抱,练就了他对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民族宗教问题、文化保护传承的独特慧眼。他先后参与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汶川大地震、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鲁甸抗震救灾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组织工作,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并著有《现代性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去年7月接到调令赴川,他在朋友圈以一首发自肺腑的七绝向滇中父老和朋友们作别:“客舍三迤逾十霜,归心日夜思几江。无端更渡金沙水,却望三迤是故乡。”我也生发感触和其原韵即赋相赠:“滇云楚楚捧吉祥,蜀风殷殷迎露霜;百叶百花百味遍,一生一世一笔扬。浪起潮落水天长,晨光夕月履无疆;长江泛舟弦歌漾,帆影归处皆故乡。”

纯朴的山东汉子徐元锋,在云南分社工作16年,跑遍了红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以贯之践行“四力”,勤奋刻苦蹲点现场,持续不断长期关注采写了张桂梅等重大典型和众多生动感人的云南故事。他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消息、通讯、特写、时评、杂文、纪实散文、报告文学样样出彩,报、刊、网、端、微、号、频全媒体覆盖。去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了他的纪实散文《寻找“山果”》,情真意切,朴实感人,小中见大反映了云南大山深处乡村全面脱贫的巨变,真实展现当地群众幸福安康的新时代面貌。《寻找“山果”》被众多媒体转载转发,根据文章制作的新媒体产品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多方好评。《新闻战线》曾以“发挥好文学作品引导舆论回应关切的独特优势”为题,以此为案例对其经验启示作了专题总结。去年底,他转岗宁夏分社社长,在贺兰山麓、塞上草原开始了新的行走。

往事犹在眼前,未来熠熠可期。回望70年的栉风沐雨,迎接新征程的赓续奋斗,植根云岭大地的绿美河山,徜徉七彩云南的美好生活,新闻人使命在肩。祝愿云南分社的“新闻后生”们,秉持“永远在路上”的昂扬姿态,心装人民,放歌时代,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新篇章。(王永刚)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